【弘法體悟】何妨人間逍遙遊

文╱滿謙 |2019.02.10
1657觀看次
字級
圖/香海文化提供
於瑞士佛光山旁邊小溪的上源山林禪修靜坐。圖/香海文化提供

文/滿謙

在荷蘭辦完茶禪活動之後,義工Winnie問我:「之後還有幾個國家要舉行茶禪?」言下之意,頗擔心我的體力是否能夠應付後面的十五場行程。我笑笑的回答:「我現在只活在當下,過去的不回憶,未來的不想、不憂慮。」語畢,她大笑著點頭。

這一回「日日是好日──茶禪悅樂」心靈饗宴歐洲首次巡迴展演三個月,將近四十場活動,每到一個地方,要配合不同的地點和語言翻譯,並訓練當地的茶禪行者泡茶行禪;每到一個國家,當地的法師和義工們都傾全力籌備,過程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如:語言的變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參加年齡從八歲到八十歲等等,這讓大家在高度集中精神下,卻須保有輕鬆的禪心來完成任務,無怪乎Winnie要關心的問我,是否能負擔?

幸好每場活動辦完,與會大眾都沉浸在法喜禪悅中,使工作人員感到精神振奮,所有的疲憊一掃而空;而近四十場下來,我也從中體悟到人生做每件事情當下要保有「逍遙遊」的心境,才能如赤子般遊戲人間不覺疲憊。

記得過去讀《莊子.逍遙遊》,總是對於「遊」這個字的體會不深,只知道逍遙遊是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他主張人生應採取一個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希望人可以體道達到逍遙之境,所謂的「逍遙」是行動的自由,徘徊為行的自由,翱翔為飛的自由。

逍遙遊於畢竟空

在佛教,高僧憨山大師解釋「逍遙」為廣大自得、廣大自在,將「逍遙」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層次。而我一直景仰「逍遙遊」的境界,是佛教觀世音菩薩「遊」十方法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現的精神,也就是「大逍遙遊」自在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逍遙遊於畢竟空」,他的一切行動都是慈悲無我,不求任何回報的,而心性上是自由歡暢的。

所謂的「畢竟空」,是因為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空的道德層面的展現」,因為「空」才能包含一切,無我、空觀,慈悲才能包容一切眾生,才能展現「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如果沒有無邊無量的「空觀」,就不能平等無私的、無分別的,遍及一切眾生。要服務大眾,卻能不被選擇性的偏見和偏愛所障礙,才能平等以慈眼視眾生。

在佛門二十餘年的悠悠歲月,從亞洲到美洲服務,然後到大洋洲的澳紐派駐十年,這兩年遠調歐洲弘法,除了歐洲各國間來回服務,每兩個月來回台灣開會,每次由瑞士日內瓦轉機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再轉機到香港、台北,總要花上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才能抵達台北,長途飛機上無法活動,讓我對因骨刺引起的腰痛刻骨銘心,讓我在飛機上可以禪觀「觀受是苦」的深刻體驗。

我的行李經常要在空中多「遊」兩天或是五天才能回到我的手上,讓我苦等數日後才能有僧服更換,台灣的酷暑天氣也是大好修行的時刻;而每次來回的時差,令我早上開會總是昏昏欲睡,頻頻點頭讚歎;而晚上至凌晨遲遲無法入眠,張大眼睛看書看到眼痠,這南北地球的生理時鐘,讓人感受到歲月的不饒人。

在這過程中,我慢慢悟出一個道理:人生每個當下就要如赤子般「遊戲人間」,才能無分別、無比較,逍遙自在優游過一生。正如同《華嚴經》所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觀世音菩薩住於般若空性之中,了無掛礙,菩薩才能無處而現身,無處而不自在。如果沒有「常遊畢竟空」的精神,即使發心服務他人也會有些許的怨言產生,因此以「無所求、無所得」的精神濟世行化,才能身心自在。

Relax!人間佛教行菩薩道路途長遠,人生何妨放輕鬆逍遙遊!

(摘自《雲水歐洲》,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滿謙

依止佛光山星雲大師,授法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弟子。弘法足跡遍及澳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一百多個道場,以尊重包容、歡喜融和的國際觀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多年來代表國際佛光會出席聯合國及歐盟議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各項會議,在弘法事業、文教活動、寺院擘畫上多所成就,以行動展現人間佛教的理念。曾代表佛教參加於梵蒂岡舉行的世界宗教論壇,是在場唯一的女性宗教領袖代表。曾任: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委員、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佛光山國際佛教促進會會長、佛光山澳洲南天寺、墨爾本佛光山住持,以及紐西蘭南島、北島佛光山住持等。現任: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佛光山歐洲總住持、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祕書長(歐洲區)。著有《叢林所思》、《雲海在望》、《悅讀法華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