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情】在中山堂與國寶邂逅

文╱柯翠峯 |2019.01.20
3373觀看次
字級
〈水牛群像〉構成一幅台灣農村悠閒、和諧景象。圖/中山堂提供
作者簡介 柯翠峯 台中烏日人,1953年生,靜宜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新北市平溪國中、江翠國中及台北市立松山工農職業學校教師,退休後回聘工農特教資源班教授數學。目前擔任中山堂義工。圖/爾雅出版社提供
中山堂的鎮堂之寶:黃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圖/黃華安

文/柯翠峯

走進中山堂欣賞古建築之美,當然不能遺漏安置在中正廳背後,二、三層樓梯之間牆壁上的大浮雕〈水牛群像〉。這是中山堂的鎮堂之寶,已於二○○九年三月二日由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國寶。

〈水牛群像〉又名〈南國〉,高二五○公分,寬五五○公分。浮雕左側的小孩手拿長竹竿坐在牛背上,牛低著頭,姿態溫馴面朝中央,右前方直立著的小孩以雙手撫摸著小牛頭部;芭蕉樹下的三位幼童與五隻牛,構成一幅台灣農村悠閒、和諧景象。

作者黃土水先生,台北艋舺人,出生貧困,由於在學校的手工藝作業表現出高難度雕刻技巧,靈巧的手藝引起矚目,經由校方提報總督府,保送到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深造,是台灣第一位留日的美術學生。他在日本展現才華,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他連續四年入選帝展的四件作品如下:〈山童吹笛〉、〈甘露水〉、〈擺姿態的女人〉和〈郊外〉。

一九二五年黃土水的作品〈小孩〉參加第六屆帝展落選了,他懷疑當權派主審不公正,決定不再參加。直到一九二八年,主審辭去帝國美術院會員資格並宣告:「他的門生將不再參加帝展。」黃土水於是開始積極準備,再度進軍帝展。

一九二八年秋,黃土水決定製作〈水牛群像〉,他回台灣借住在艋舺的一家酒廠廠房,借到一頭水牛就近觀察、捕捉神韻,並進行習作。回到日本後,他從繪製草圖開始,繼而製作小浮雕及小銅像,直到每一隻牛與牧童的造型及姿態都滿意之後,再全部配置在一起,製作成小尺寸浮雕,最後再將小浮雕放大成大浮雕。因為作品面積巨大,在翻製成石膏時,得平分成八塊再行組合。

為創作燃燒生命

黃土水傾全力創作,一九三○年十月,來不及完成作品,只好放棄參加帝展,等待隔年再參展。他繼續狂熱工作,不分晝夜,更不顧身體微恙,仍從不同角度做各種修整。十一月下旬,作品終於接近完成階段;但到了十二月中旬,身體疼痛無法忍受而就醫,這才發現盲腸已破,引發腹膜炎,於十二月二十一日病逝,結束三十六歲年輕的生命。〈水牛群像〉也因此來不及參加帝展,成為黃土水最後的遺作。

一九三一年,中山堂(當時稱舊廳舍)舉行黃土水遺作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黃土水夫人廖秋桂女士捐出〈水牛群像〉給台北公會堂,即今日的台北中山堂,作為永久陳列。

一九八三年文建會將石膏原模翻成銅鑄浮雕兩件以利永久保存,目前交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和台灣國立美術館典藏;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水牛群像〉由中華郵政突破以往平面印刷的形式,以打凸技術發行國內首張立體郵票及郵摺,來凸顯這件浮雕作品的特色,並讓台灣的本土藝術之美隨著郵票傳播到世界各地。

芭蕉葉下,牛隻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赤裸的孩童溫柔專注,您是否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那分溫馨、安定、知足與思鄉之情?一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留給眾人憑弔的偉大作品〈水牛群像〉。

(摘自《中山堂視野》,爾雅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