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好茶記事】再見,雲豹

文/李賢文 |2019.01.15
2788觀看次
字級
〈再見,雲豹〉2018年.130X65.5cm.彩墨 圖/李賢文

文/李賢文

二○一八年已然走入歷史。
回顧這個獨特的年中,整個台灣島只有一個日期 ── 十一月二十四。熾熱翻滾的喧囂與萬頭攢動的場景,將一切的眼神,定焦在電視、電腦與手機的螢幕上,就在無數目光狂熱搜尋台灣未來前景的同時,二○一八年十一月間,就在台北市立動物園中,卻有一雙疲憊的眼睛,寂靜地閉上了。

雲新,是台北市立動物園中的雲豹老奶奶。牠的出現與消失,並未引起人類社會應有的關注。二○○一年,雲新是一位來自東南亞的走私雲豹,經海關查緝後,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養護。牠在木柵園區,度過十八年,從幼豹、成豹到蹣跚緩步的老豹。雖然牠不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雲豹,但從牠斑斕豹紋,圓眼長尾,我們彷彿想見五十多年前在大武山區,依然有牠們矯健的蹤跡。

創作「台灣雲豹」系列以來,一路上從動物園的實境取材,屏東山區的探索記錄,走訪許多魯凱原住民朋友,以及請益雲豹野生動物學者專家,感受到許多的溫暖與協力。透過他們不同形式的幫助,我的雲豹系列,才有種種想像與飛越。在作品中許多不同姿態的雲豹,得助於一位非常熱心的動物園員工C君所提供的圖檔。而魯凱史官奧崴尼,則深化了我對雲豹在魯凱文化記憶中的理解。舊好茶山上長住的小獵人夫婦,他們在石板屋中的一衣一飲,落實了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樣態與營造法式。而在神山部落,親見頭目傳承下來的尊貴豹衣,在新新好茶「禮納里」親聆他們口述的獵捕雲豹或近身接觸的種種奇遇。每一位耆老,每一次講述,都把我對雲豹的想像,從虛幻帶向真實。山林來去,部落探訪,雖然有限,但他們親切熱情與樸實的對應,卻是我創作中最珍貴的意外收穫。

此外,行腳過程中,認識了另一位以詩人之筆,描繪南台灣的郭漢辰,他以澎湃的思緒,俯視了山川大地。而南向紀實,助我最多的張大川,更是以輕航機高空攝影,記錄了雲豹故鄉的地理形勢。當然,以一己之力鏡頭寫真,獨立完成魯凱部落生命族譜之王有邦,更是戰功彪炳。至於,去年九月中下旬,親往屏東科大向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專家裴家騏教授,請教雲豹復育之事,則最振奮人心。

在裴教授的工作室,他娓娓道出,台灣雲豹消失的歷史與近期有關保育動物復育的可能作法;公與母以一比四的比例將東南亞地區的雲豹,每隔十餘公里,放養在大武山、大小鬼湖之間,再透過GPS追蹤其放養成果。計畫龐大,費時費力費錢,雲豹的復育,是一條未可測的長途。尤其考慮到食物鏈的平衡,人類狩獵的危險,外來物種的適應問題等等,雲豹在台灣,似仍遙遠。

於是,我作了〈再見,雲豹〉一畫,有別於系列中其他作品中的雲豹,或蹲踞山頭回望,或夜伏屋外窺看人類,或展翅高翔與豹雲合一,或以石碑、以豹皮見證所蹤,在這張作品中,一顆帶著豹紋的頭顱,背向觀者,面對遙遠的北大武。滿天夜雲,弦月如鉤,尖聳的北大武,雄峙在畫幅中線。豹子引項前方,暗夜中,牠在想什麼?牠又在看什麼?牠的視線飛過隱約鬱綠的筆筒樹、姑婆芋與箭竹叢。掠過右側數棵枯槁的雜樹,似乎停留在山脈中,看不見的樹林深處。牠似乎在說:「再見,我的故鄉。」

再見,再見,是再次相見,還是從此無法相見?動物園的雲豹奶奶已經再不相見,但是我們對台灣雲豹的記憶與情感,卻願能再相見。

謹以此畫此文,作為雲豹系列終篇之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