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前想想 需要的指標是什麼?

文/叢亮 |2019.01.05
2954觀看次
字級

文/叢亮

曾有學者指出,人類有九成以上的生命,都浪費在那些其實並非真正需要的東西上,但如果真的只堅持擁有一成需要的物質平淡度過一 生,人生又太過冗長無趣,也激不起藉奮鬥改變現狀的動力和勇氣。

所以在思考買皮包、代步車、手機、衣鞋、精品……等消費,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時,並非要大家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所有的物欲全部打入想要,而是透過理性的評估,及一些客觀指標,畫分這兩者間的區別。

究竟有哪些面向可以作為評估指標呢?

˙能否帶來方便性

能不能帶來「方便性」讓自己可以「偷個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難免有惰性,所以如果一個東西的方便程度越高,它可以從「想要」往「需要」的方向前進。

以腳踏車為例,大家就會覺得它是一種需要,因為它提供很多便利性,有了它,早上可以睡晚一點再出門,減少很多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同樣的,筆記型電腦同樣提供很多方便性,讓人不必侷限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因而也可以從單純的想要變成一種需要。

˙所要付出的代價

另外,「代價/機會成本」也是可以思考的面向。當沒有腳踏車時,就必須付出早起、考試遲到、無法和同學一起下課去吃午餐或野餐……這些代價都應該納入想要或需要當中去考慮。再者,若沒有智慧型手機,便無法即時回應通訊軟體,無法獲得立即消息,甚至會被同儕取笑不夠潮,影響心情和人際關係,付出許多有形無形的代價。

最後,在付錢之前還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答案就能了然於胸了。

1.在看到這東西以前,我就曾經渴望過它們了嗎?

2.我的生活曾經因為缺少這個物品而造成困擾嗎?

3.如果真的需要,是否能在生活中找到代替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