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宵夜文化 BBC記者食在驚豔

 |2018.12.14
202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夜深了,寧夏夜市溼溼冷冷的,雨水不斷浸入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阮蕾(Leslie Nguyen-Okwu)的襪子裡,但狹窄巷弄人聲依舊鼎沸,臭豆腐老店「里長伯」前,排隊人潮更是從沒斷過。

阮蕾生動地描述「里長伯」高朋滿座的景象,「他們左推右擠」,向著自封臭豆腐王與臭豆腐后的老闆夫婦點餐,這裡的招牌菜,正是炸得酥脆,擺在一層泡菜上面的臭豆腐。

阮蕾形容得妙:「和這豆腐相比,就連味道最嗆人的更衣室,聞起來都會像玫瑰一般,但死忠的客人依舊絡繹不絕,排隊人龍不斷延伸,就像這讓人掩鼻的臭味飄散,直到海角天邊那樣。」

阮蕾說,台灣宵夜文化興盛,深夜食堂裡沒有琳琅滿目的菜單,大部分攤子都只是幾樣招牌味兒,老闆專注一兩樣招牌菜色,日復一日鑽研精進,才能淬鍊出「完美」的味道。

「里長伯」第三代老闆李秀男說:「每家夜市小吃攤的背後,都有著師父的孜孜不倦,以及一代傳一代、對延續傳統的堅持。可以這麼說,好食物的味道,來自師父由衷的堅持。」

阮蕾發表在BBC旅遊版的文章寫道:這些美食都是在露天攤子上,在口水快要流下來的客人面前,現點現做,光看著都讓人愉快起來。

對阮蕾這種外地人而言,介紹台灣食肆時,宵夜文化總會讓人忍不住脫稿演出,「如果紐約是從來不睡的城市,台灣應該就是永遠不會飽的島嶼了」。

專研台灣飲食文化的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玉箴說,「宵夜」(消夜)一詞最先出現在九世紀的唐朝,原本是詩意地形容晚上喝酒殺時間這個「消夜」的動作,但之後「宵夜」含意不斷延伸,時至今日,「宵夜」更已深入台灣主流文化,也反映台灣人愈來愈晚睡,漸漸成為不夜社會的現象。

阮蕾總結道:「低垂的夜幕從不會讓人裹足不前,畢竟在台灣,沒有所謂肚子太飽這回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