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南瑰寶 物歸原主 馬克宏拍板了

潘楠慕 |2018.12.02
1540觀看次
字級
貝南總統塔隆(左)感謝馬克宏讓文化遺產物歸原主。圖/法新社
布朗利碼頭博物館將把所收藏的非洲歷史文物,交還給非洲。 圖/法新社
大英博物館被譽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圖/美聯社
羅浮宮部分館藏,例如法老王古物,成為爭議 焦點。 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宣布,準備將將巴黎布朗利碼頭博物館(Quai Branly museum)收藏的二十六件藝術品交還西非的貝南。

這些藝術品均來自法國殖民地達荷美王國(Kingdom of Dahomey)的阿波美王宮(Royal Palaces of Abomey),這個王國的所在地,約在目前的貝南和奈及利亞。

馬克宏進一步建議,未來邀集非洲和歐洲的合作夥伴,討論歐洲各國該如何將非洲的藝術品物歸原主,或者透過舉辦展覽、出借展示品等方式強化彼此的合作。

馬克宏去年造訪非洲,在布吉納法索向一所大學的學生演說時提及,有些非洲國家的珍貴歷史文物目前都流落在外,包括法國,他並不認同這樣的狀況。非洲文物除了在巴黎展出,也應該在塞內加爾、奈及利亞、貝南等地展出。當時他承諾,希望把非洲文化遺產還給非洲。

今年三月,法國當局委託在塞內加爾作家兼經濟學家薩爾(Felwine Sarr)、法國歷史學家薩佛伊(Benedicte Savoy)展開調查。十一月時,他們在最新報告中建議,除非法國能夠證明這些來自非洲的文物是透過合法途徑取得,否則應把這些文物歸還,不能以長期出借為藉口,實際上占為己有。馬克宏因此下令,必須盡快把藝術品送還貝南。

報告並指出,非洲的歷史文物,目前高達九成五不在非洲大陸上。專門收藏歐洲境外藝術品的布朗利碼頭博物館共有九萬件非洲文物,其中約四萬六千件是在一八八五年到一九六○年間取得,都應該歸還給非洲。

這段時間非洲被許多國家入侵並殖民,例如英國部隊在一八九七年摧毀貝南的城鎮,焚毀王宮並掠奪大量藝術品,包括被稱為「貝南青銅器」(Benin Bronzes)的銅盔和描繪戰爭歷史的銅板。

薩佛伊表示,法國或其他歐洲博物館應該把文物送回非洲,以平衡非洲遺產在世界地理上的位置,因為歐洲博物館擁有大量文物,非洲的博物館幾乎一無所有。

學者建議,法國可以透過幾個階段送還文物,首先是歸還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特別是非洲當地曾經要求法國歸還,卻遭到拒絕的物件,例如二○一六時貝南要求法國歸還達荷美王國的文物。

接下來,法國和非洲當局可以成立聯合委員會,清查收藏在法國的館藏,並核定哪些文物必須歸還。這段期間的作業,可以同時把所有文物數位化,不僅有助保存,也能讓更多人欣賞。

調查報告指出,把珍貴歷史文物物歸原主的過程,不應該受到時間限制,儘管馬克宏提出的時限為五年,但期滿之後仍應持續推動相關作業,包括制定法規,讓未來的執政者能延續歸還工作。

文物回歸 大英博物館不打算跟進

法國決定歸還歐洲文物,獲得外界讚賞,但也對其他國家形成強大壓力,例如長期受到批評的大英博物館。然而,全球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對於館藏文物是「殖民時代的戰利品」之說並不認同,且拒絕歸還。

許多藝術史學者抨擊,英國收藏的許多世界文化珍寶,都有殖民主義淵源,包括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今年十月發起講座回應這些批評,講述部分文物如何成為該博物館收藏品的典故,並堅稱並非所有收藏品都是掠奪而來。

籌辦講座的大英博物館亞洲展區負責人簡薩利(Sushma Jansari)表示:「歷史其實有許多面向,批評的人只強調殖民主義,藉此激起共鳴和一些人的不滿。我們希望導正這種偏頗的狀況。博物館許多收藏品並非殖民時掠奪而來。」

簡薩利指出,在有心人士的渲染下,大英博物館被許多人誤解,認為他們只在意收藏品,對於來源並不關心。事實上,館方投入許多人力進行相關研究,希望釐清這些文物的故事。他說:「文物收藏過程,充滿許多複雜情況,例如,博物館中某件收藏品來自一位東印度公司的將軍,許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這件文物必然是非法掠奪而來,但調查發現,這位將軍其實是皈依了印度教,並且反對歐洲強制在印度推行基督教。」

儘管如此,大英博物館要自我澄清並不容易。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資料顯示,中國流失到國外的文物高達一百六十四萬件,許多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而大英博物館則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一七五三年建館時期,目前他們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兩萬三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兩千件。

因此,大英博物館成為許多國家追討文物的目標。除了中國要求歸還鴉片戰爭期間從圓明園掠奪的文物之外,埃及也呼籲大英博物館奉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

埃及文物最高理事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主席哈瓦斯(Zahi Hawass)表示,世界各國應聯合追討珍貴的歷史文物,儘管沒有法源依據,但如果各國合作,將可提高追回文物可能性。他說:「重要的標誌性文物,應該回歸祖國。 」

文化遺產 國界劃定似乎失之武斷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法國準備把當年掠奪的文物歸還給前非洲殖民地,其他國家應該見賢思齊。

馬克宏的決定,已引發強烈共鳴,也讓許多知名博物館如坐針氈。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直是爭議焦點,要求歸還文物的聲浪正不斷升高。

一個世紀前被掠奪的財富該如何處理,迄今沒有定論。要求和支持歸還文物者認為,既然是以武力或竊取等非法手段獲得,當然該物歸原主。但反對者認為,這些文物的來源不見得違法,而且以歷史背景來看,也可以宣稱是合法的戰利品。

馬克宏的做法,有如拋磚引玉,但其他國家或博物館是否願意跟進,仍待觀察。迄今為止,歷史文物的追討並沒有法源依據,只能透過道德壓力予以督促。

知名博物館堅持保留收藏品的說法,也有一定的說服力。它們是「百科全書式」的機構,可以收集、研究人類不同的文化遺產,並使其跨越時空,匯聚一堂,讓許多人欣賞。他們主張,人類的文化遺產不能按照地圖上的國界武斷劃定。

釐清文物的所有權並不容易,在人類歷史中,藝術時常成為勝利者的戰利品。即使是殖民者,也可能以合法手段取得珍貴文物。幾個世紀前的交易,很難以當今的道德標準評斷。

專家認為,把所有文物都送回來源地,已經超出合理範圍。一方面,這些文物的所有權存有爭議,另一方面,大量文物回所屬國家後,當局是否有能力保存維護,也可能成為棘手問題。

博物館的主張,與文物被掠奪的人民之權利,應該透過持續的討論加以平衡。租借協議則是緩和對立形勢的方式之一,不論是館方租借給來源國家,或者是歸還之前簽訂協議,由館方提供專業協助,獲得展覽這些文物的權利。

Artsy網站指出,任何一個博物館,都不是純粹的藝術文化空間,而是與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關的政治文化空間。也因此,文物歸屬的爭議顯然不會在短期內平息,如何讓對立雙方取得共識,仍待各方努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