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助身心健康、增幸福感

 |2018.11.26
3241觀看次
字級
與其愛抱怨,不如常感謝。圖/資料照片
與其愛抱怨,不如常感謝。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感恩表面上無足輕重,實則助益良多。」理查德·B·格德曼(Richard Gunderman)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他於近期作一份研究,請受試者撰寫感謝函,收信者看到感謝函時的驚喜程度皆超過預期;另外評估撰寫感謝函的健康狀態,發現受試者對生活的滿意及快樂感明顯提升。

「對多數人而言,與其把時間花在抱怨不滿,不如集中心思在值得感恩的事物上,來得更有幫助。」格德曼指出,當人們專注在悔恨的事情上,如家人間紛爭、工作或財務上的挫敗,常會感覺更加怨恨。相反地,若是專注於值得感恩的事物,則能洋溢於幸福感受中,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若能抱持感恩心,對身心健康都有極大好處。

宗教闡揚 具體實踐美德

許多宗教都勸導人們應抱持感恩之心。以《聖經》詩篇來說,就包含「我對您常懷感激」、「我全心感謝」等語,教誨教徒常存感恩、真誠感念。馬丁·路德·金恩曾說福音的核心便是感恩,並認為感恩不僅是態度,更是一種應該具體實踐的美德。佛教經典的《大乘心地觀經》中,也系統闡述「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古蘭經》亦勸誨信徒心存感恩,經文中寫道:「致謝者靈魂受益」。

科學研究也支持典籍裡的看法。研究顯示經常感謝,懂得看事情好的一面並懷抱感恩者,常有較為滿意的人際關係,身體病痛也較少。另外,感恩的好處不只反映在身心健康,也擴及道德良知:研究顯示常懷感恩者,對人生的看法較少執著於物質層面,也鮮有忌妒之心。

「感恩還能強化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格德曼說,致力幫助他人,彼此關係也會進一步成長,情感更深且不易中斷。籃球教練約翰.武登曾給他的球員和學生兩句箴言。第一句是「只有當你為某人做了他永遠不可能回報的善舉,那一天才稱得上是完美一日」。武登的意思,是鼓勵眾人不求回報、真心無私地幫助他人。他的第二句箴言,則是「每一天都心存感恩」。

有些宗教習俗將感恩納入日常儀式中,例如有些教徒在每天起床前和睡覺前進行感恩祈禱;有些人則是隨時表達感謝,如在三餐前禱告;還有某些特殊場合,像是婚喪喜慶,也固定會透過祈禱來表示感謝。

擴大感恩效能 正向循環

不論東方或西方,都強調「感恩」對於人們心靈及生活的影響,帶給人們及社會的影響。更從科學研究印證,表達感謝能激勵他人繼續助人,形成人際間的良性循環。受助者也傾於投桃報李,回報助人者。

當我們因為他人幫助而感到幸福,這種幸福感會帶來提升,改變我們對人類整體的觀感。有些人會因此決定成為更好的人,四處行善,讓其他人也感受良善,促成整個社會向上提升。

星雲大師也說:「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感恩的觀念,是智慧的財富;感恩的心靈,是豐富的寶藏。人,應該培養感恩的美德,時時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感恩是人類最健康也最充實的一種心理狀態,從內鼓舞正向力量,能將感恩融入生活的人,不僅豐富自己,也豐富了周遭所有人的生命。

歷史名人對感恩的看法

 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感恩不僅是最偉大的美德,更是所有美德的根源。」

 希臘哲學家 Epictetus:「智者不因匱乏生悲,而能知足喜樂。」

 神學家潘霍華:「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體認自己得到的遠超過付出的,唯有心懷感恩才能有富足的人生。」

 愛因斯坦:「我每天提醒自己一百遍,我的生活,不管內在或是外在,都是以他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努力的成果為基礎。所以我必須盡力奉獻自己,希望能以同等的貢獻,來回報長久以來從他人身上所獲得的一切。」

 史懷哲:「最了不起的事是為所有的事感謝,學會這點的人就了解活著的意義,因為他已參透人生的奧祕:為所有的事感謝。」

 狄更斯:「細思你眼前的眾多幸福,而不是過去的些許不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