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草間∞彌生》美好藝術背後的故事

文/張純昌 |2018.11.24
2772觀看次
字級
圖/佳映娛樂提供
圖/佳映娛樂提供
圖/佳映娛樂提供
圖/佳映娛樂提供

文/張純昌

有一件我未曾向他人提及過的小事。某次瀏覽網頁看見一張據說是人體身上被昆蟲寄居,有著大量孔洞的照片,那個許多孔洞聚集起來的形象竟然數日盤旋在我的腦海當中,伴隨著強烈噁心、恐怖的感覺,無論怎樣都無法排除。

二○一五年在國美館,有了一次相似卻又完全不同的經驗,那是世界聞名的草間彌生的展覽,她的畫作有著無數的圓點,圓點大量繁殖、複製,充滿在她的畫作、整個展覽空間之中。據說,那個充滿圓點的世界,就是草間彌生眼裡所見。我在想,那種「神經性視聽障礙」帶來的一個充滿幻覺的世界,會不會與我所感相似?但草間的創作傳達的卻幾乎是恐怖、噁心的悖反:和諧、愉悅、明亮以致充滿希望。她說要不是為了創作,她早已死去,如何理解一個生活在幻覺與絕望裡的人,怎麼將她的感覺轉化為藝術作品?

紀錄片《草間∞彌生》也許是個入口。

童年創傷展露畫中

草間彌生出生於一個壓抑的日本家庭,父母失和,時常撞見父親出軌的場景,母親無法忍受女兒當畫家的願望,常常從背後將她的畫作抽走。草間彌生的創傷從童年即可見端倪,對家庭與性的不信任,導致她終身與性保持距離,然而陽性的意象卻在她的作品《無限鏡屋:陽具原野》被大量暴露,解離症帶來的圓點早就存在於她為母親所畫的肖像之中。

接下來就是一個藝術家如何成功的故事:無法止住創作欲望的草間彌生,千方百計前往藝術家的自由國度——美國,為了創作的自由,她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鼓起勇氣寄信給知名畫家歐姬芙,而她的勇氣鼓勵了其實離群索居的藝術家,歐姬芙說,妳要很努力,藝術家要生存是很難的。

歐姬芙也許說了,但說了也沒用的是,更何況妳是個女人,而且還是個日本人。電影中藉由許多創作者與評論者的口中說出,草間彌生到了美國是如何積極地介紹自己,未經通知就將畫作搬到藝廊,或是她的知名作品《自戀花園》,她搬了一千五百顆鏡面的圓球到威尼斯雙年展的展館外頭,並標明:出售,一顆兩元美金,而這一切是完全未經許可的。

其中一個細節是,一開始出沒於各大藝廊時,她穿著時裝,但某一刻起,她改穿和服,不斷地提醒眾人,她是個東方女性。藉由自身的異質性,既是眾人給她的標籤,亦是她吸引人目光的反擊方式。這一切充滿策略性。

指出其策略性並不是為了批判,而是揭示生存的困難。電影若有似無指出,在美國的藝術圈,白人男性掌控了一切。片中且指出了許多由草間彌生開創的創新藝術表現概念,例如鏡像空間、軟素材、將作品的照片貼滿整個空間……這些概念被其他男性藝術家(包括安迪.沃荷)抄襲之後,使他們獲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作為開創者的草間,卻始終沒沒無聞。這一切讓草間更加衰弱、沮喪。

創作之愛宇宙齊觀

我們看到一個與現在和善,總是戴著粉紅色頭髮與圓點裝的阿姨形象完全不同的草間彌生。那個反越戰的時代……被稱為「前衛女王」的她發動裸體遊行、辦了美國第一場同志婚禮(距今四十年前!),草間彌生背後日本的戰爭經驗讓她更堅定的站在反戰與前衛的立場,卻使得她在美國藝術圈處境更艱難,不得不默默回到日本。

草間彌生最後是成功了。她獲得了世界性的聲名,也被自己的家鄉所承認,被放進美術館裡永久珍藏,看她作品的人大排長龍,作品的拍賣價更是屢創新高。但更應在影片中發掘的是,在美好的藝術背後,許多難以言明的創傷。因幻覺而生錯亂、恐慌、噁心、痛苦之感,必須自願住進精神病院讓自己獲得安定的人生,絕不能說是幸福的。她將那些自我消滅的恐慌、黑暗的情感,以創作的熱情與毅力,反芻而創作為美好的、無限的作品。那對創作的愛該有多大,甚至能與宇宙齊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