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北京法源寺(上)

文/林政儀 |2018.11.21
3180觀看次
字級
大雄寶殿。 圖/林政儀
法源寺山門。 圖/林政儀
法源寺天王殿。 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今年三月,李敖先生離世新聞,令人震驚!猶記學生時期,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一書曾獲二○○○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當時報章雜誌爭相報導,我也躬逢其盛曾拜讀《北京法源寺》一書。

李敖先生筆下的法源寺是歷史交疊的場域,那麼的意氣風發、那麼的不可一世、那麼的哀傷與無可奈何!

今年三月北京之遊,除了依例走訪幾處熟悉的博物館,也安排了法源寺之行,以一圓宿願。

說起法源寺興建的緣起,與「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密切關係。據現今留存的最早書籍元代《元一統志》的記載:「大憫忠寺在舊城,有傑閣,奉百尺觀音大像,二石塔對峙於前。按古記考之,唐太宗貞觀十九及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年)東征還,深憫忠義之士歿於戎事,卜斯地將建寺為之薦福。」

另,明代《春明夢餘錄》記載:「憫忠寺建於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太宗憫東征士卒戰亡,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餘里,為哀忠墓。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中有高閣。諺曰:憫忠高閣,去天一握。是也。」

從歷史文獻記載,可窺見唐太宗為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曾下令於幽州城內興建佛寺以「憫忠」魂。此寺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直至西元六九六年(萬歲通天元年)才圓滿落成,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當時憫忠寺以弘揚律宗為主,是一座律宗寺院。從憫忠寺落成到唐末期間,先後培成不少弘律高僧大德,因而不少出家眾到此受戒納具,亦壯大律宗一脈在北國的佛國基業。

遼代,則為法源寺開基後最興盛時期,在遼代君王的推崇佛法之下,燕京地區佛寺一片榮景,憫忠寺亦是佛事興榮、高僧輩出,先後有銓明法師、智光法師、守淨法師、善制法師和溥滋法師等十餘名朝廷賜紫的高僧。然而據元代《元一統志》記載,遼代清寧三年(一○五七年)發生幽州大地震,幾乎震毀全寺,因而全面重新修建。另外,遼代時,憫忠寺亦遭遇兩次災難及四次重修,往後的改朝換代,憫忠寺亦遭一再更名。

直至明代,法源寺因戰爭遭毀,佛寺經歷四次重修,也因此奠定今日法源寺的格局。第一次重修為一四三七年至一四三八年,竣工重建後,明英宗親賜寺院名為「崇福禪寺」,由律宗佛寺改為禪宗佛寺,直至一六一四年永海法師成為法源寺住持,又改回為律宗佛寺。

清代多位帝王與法源寺的佛緣甚深,並曾多次親至法源寺禮佛,其中雍正帝對法源寺影響至大,從寺內雍正帝〈御制法源寺碑文〉所載可知,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重修佛寺時,雍正皇帝特賜寺名為「法源寺」,自始法源寺成為清代北京城中最有影響的律宗道場。

現今,法源寺伽藍為明清時所重建,主要建築集中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閣、毗盧殿(淨業堂)、觀音殿(大悲壇)和藏經閣等伽藍。

今年北遊之際,一日依循地圖所示,搭車至陶然亭附近,下車後轉入胡同裡尋尋覓覓,在蜿蜿蜒蜒的胡同裡,一時失去了方向,折騰近半小時問了路人才知走錯方向,經其指引轉入正途。不久,便至法源寺前,一時眼前一片豁然開朗,寬闊的廣場有一座巨大影壁佇立寺前,彷彿向世人宣示此地是佛門淨地,大影壁後方,即見一對雄偉石獅與朱紅色山門,莊嚴肅靜得使人有凜然之感,此境正是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三年歷史的法源寺。

於是整理衣裳,放下雜念進了山門,穿過天王殿,來到大雄寶殿前,殿前的左右分列明清兩代石碑共六座,巨大而氣派,分別為一四四二年明英宗所立〈重建崇福寺碑記〉、一四四五年所立〈敕諭、敕賜崇福寺碑〉和一七三七年雍正帝所立〈御製法源寺碑文〉、一七四四年乾隆帝所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石碑,記載了法源寺幾度重修的歷史滄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