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生 當代台灣人文精神

李祖翔 |2018.11.20
1060觀看次
字級
陳芳明教授為聽眾們講解當代台灣人文精神。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記者李祖翔大樹報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十八日受邀為「二○一八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演講,他的題目「我的家國閱讀──當代台灣人文精神」,把學校的課程搬到佛館再現,但更加生活化,理由是人文精神追求的目標,與人間佛教思想不謀而合,都是為了「和平與共生」。

一九四九年台灣宣布戒嚴,人民沒有言論、結社、旅行、出版等自由,陳芳明因為與國民黨思想不同,不只書被禁,還被迫流亡海外十五年,一九八九年才回到台灣,一九九五年在大學任教,許多陸生對他能在前身是中央黨務學校的政治大學教書感到不可思議,包括他自己,但他知道都是「民主」的功勞。

陳芳明說,台灣有太多殖民文化,如清朝時政府禁止福建沿海來台,還禁止漢蕃通婚,而泉州、漳州人偷渡來台,所以「我們的祖先是非法移民且非法婚姻」。日本統治後,烏龍麵、黑輪等飲食文化和台灣車站、棋盤式道路、汙水處理都保留下來。他認為,與其去對立、衝突,不如去除自我中心,彼此接納不一樣的聲音。

現在陳芳明致力推廣女性文學及原民文學,因為發現中國文學史竟將女性邊緣化,「當我問學生從《詩經》到新文學,有多少女性作家?他們只回答得出李清照。」在台灣也是,女性作家很多,但一直被雪藏,「很可怕,文學竟能讓一半性別從歷史上消失。」原民文學也日漸興盛,他說,不同的生活就該有不同的感受和文字,不能粗暴的要別人接受你以為的主流,「比如課本都說太陽下山了,但蘭嶼達悟族看到的明明是下海了。」

文學讓陳芳明看到此生看不到的世界,因此對於各類文學都抱持敬仰、受教的態度。

演講尾聲,陳芳明分享在他心中人生最高境界:和解。他曾因為文學批判而與不少人結仇,他說,如果沒有仇人,人生應該會更完整。他勉勵不同族群及意識、思想的人,不要自我中心,要創造共同價值,用更開放、寬容的態度看歷史,「文化是加法,自我中心是減法,如果文化單一,是沒有生產力與進步的。」最後他不忘提醒:「也要善待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奉獻很多,我們要感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