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聽琴如聽萬壑松

文/陳牧雨 |2018.11.13
5294觀看次
字級
古琴,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琴」,現代之所以被稱為古琴,其實是要與西方傳進來的樂器「鋼琴」、「小提琴」等有所區隔,所以被稱為「古琴」。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古琴,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琴」,現代之所以被稱為古琴,其實是要與西方傳進來的樂器「鋼琴」、「小提琴」等有所區隔,所以被稱為「古琴」。

琴,又被稱為瑤琴、玉琴,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根據《琴書》說:「伏羲削桐為琴。」,《琴操》說:「伏羲氏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但《史記.樂書》則說:「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家語》亦云:「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可見在琴的初始階段,只有五根弦,每根弦的名稱分別為宮、商、角、徵、羽。一直到漢代,琴才改制為七弦,所以古時,琴也有「五弦琴」及「七弦琴」的稱謂。

唐人劉長卿有一首〈彈琴〉的五言絕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詩裡的「七弦」,說得當然是「古琴」;「泠泠」(音陵陵)是模擬琴的聲音,「松風」則是古琴的曲名。

劉長卿這首詩是說他聽自己彈琴,彈「松風」一曲,這個古調雖然美好,但今人已經不太彈它了。弦外之音,就是「曲高和寡」的意思。

不過,雖然遠在唐朝,這「松風」古調當時的人已經很少人喜歡了,可是到現代,還是有喜歡彈奏此曲的人。可見好的東西,還是永遠會有「知音」的人欣賞。

以「知音」來形容心靈相互契合的好友,也是來自琴的故事。古琴演奏家伯牙與其好友鍾子期的故事眾所皆知。

根據戰國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琴,而鍾子期善聽,所以伯牙引子期為知音。然而知音難覓,所以鍾子期過世後,伯牙從此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不再有人聽得懂他的琴音了。

漢朝時,卓文君新寡,就是因為偷聽了司馬相如彈琴,被琴聲吸引,因此就愛上相如而與之私奔了,可見,這卓文君可真是司馬相如的知音了!

可是,彈琴一定要知音嗎?對豁達的人來講可不見得。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竹里館〉的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沒有知音的人,彈琴自娛也可,要不就在深林裡彈給明月聽吧!

李白也有一首很有名的聽琴詩〈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中「綠綺」,正是司馬相如所使用的名琴,據說是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所換得。

琴曲有「風入松」,風入松則有松濤聲,詩人用了「如聽萬壑松」,正巧妙了運用琴曲名,同時也形容了琴音壯闊有如萬壑松濤齊響。「萬壑松」同時也是宋代的名琴,不過宋代在唐代之後,因此,李白理當不是指這把名琴。

「流水」也是琴曲名,聆聽〈流水〉一曲,心胸如被真流水洗過,清淨得一塵不染。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文字的掌握與運用的美妙,真是令人折服。

古人有「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之說。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以琴為首。可見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有其崇高的的地位。古代文人藉彈琴以修心、以養性、以明志、以抒情;可以說,彈琴是古文人不可或缺的修養與技能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