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24

星雲大師 |2018.11.07
1542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應台大校長李嗣涔之邀,於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論壇講授「我的學思歷程」。(2010.12.7)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大佛城。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弘法系列 15

●突破困難

佛教對教育的管理,並沒有一定的計劃與方針,也從來沒有注意到教育這一環,只重視寺廟行事。其實在過去,寺廟就是叢林,叢林本來就是學校,我們知道,古代的文人學士從寺院讀書出來的也是很多,如劉勰、昭明太子、劉禹錫、范仲淹、呂蒙正、曾鞏、王安石、王陽明等。此外,近代的梁漱溟、趙樸初等人都是佼佼者,他們借重寺院的藏經樓讀書,並沒有倚重出家僧侶做老師。

當時有一位宜蘭的青年學生鄭秀雄,在台北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讀書,他發動社團,邀請我到學校裡做一場講演,並且約定好講題,海報也張貼出去了。我心裡想,能可以到大學校園內講說佛法,是我生平的志願,因此非常的歡喜接受邀請。

在講演當天,我從宜蘭乘火車到台北,預備到學校講演。但是,一到了台北車站,迎接我的鄭秀雄卻對我說:「師父!學校不准出家人到學校講演。」

我一聽,好像一盆冷水突然往自己身上一潑,澆熄了我的雄心士氣,我很在意的說:「為什麼不准出家人進入學校講演呢?」當然,那個時候問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不過,後來我得知,還是佛教的人士到國民黨的黨部去說:「不可以讓星雲法師進去校園裡面講演。」

這事件發生後,我與前往大學校園內講演似乎有著緣薄情深的感受,好像沒有了這個因緣。不過,我並不死心,努力想辦法突破困境。不久,我邀請日本東京大學知名的水野弘元教授到台灣講學,他是一名日本出家人,也是國際著名佛教學者,我問台灣大學:「水野弘元先生這一位日本教授,你們要請他來講演嗎?」台灣大學一聽說可以邀請到這位國際知名的學者,當然表示非常歡迎,於是,我就帶著水野弘元教授前去台大做了一場講演。在日本,他雖是一位和尚,但穿著都是現在家居士身的樣子;不過,我心裡想,我終於突破困境,把和尚帶進台灣大學講學。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讓我在心中也暗自歡喜許多。

當然,在台灣大學講演的志願一直沒有忘記,一直到2004年,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張亞中教授邀請我前往台大法學院講了一場「禪門的自覺教育」;2010年,時任台大校長李嗣涔博士,親自邀請我為學校的師生講「我的學思歷程」,他並且在現場從頭聽到最後。記得當時我說了一段話:「能在七十多歲的老年生涯裡,到台灣大學與教授及學生們見面講話,心裡感到非常的榮幸。」我也說到,自己一生的學思過程,受的是寺廟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提升。但是近八十歲的人生,很難用幾句話帶過,因此我以十年做一個時期,把它歸納為:

第一個十年,一到十歲是「成長時期」;第二個十年,十到二十歲是「學習時期」;第三個十年,二十到三十歲是「參學時期」;第四個十年,三十到四十歲是「文學時期」;第五個十年,四十到五十歲是「歷史時期」;第六個十年,五十到六十歲是「哲學時期」;第七個十年,六十到七十歲是「倫理時期」;第八個十年,七十到八十歲以上是「佛學時期」等八階段……每個時期,都讓我有所體悟、獲益良多,而我的學思歷程,確實也循著這樣的狀態慢慢的發展。

除了我在台大有了這樣的講演,前前後後各大學也邀請我做一些講座。此外,我還受聘於文化大學擔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台中東海大學邀請我在人文科系裡擔任客座教授,我感覺到佛法就要進入校園了。但是,佛教對教育的管理,並沒有一定的計劃與方針,也從來沒有注意到教育這一環,只重視寺廟行事。其實在過去,寺廟就是叢林,叢林本來就是學校,我們知道,古代的文人學士從寺院讀書出來的也是很多,如劉勰、昭明太子、劉禹錫、范仲淹、呂蒙正、曾鞏、王安石、王陽明等。

此外,近代的梁漱溟、趙樸初等人都是佼佼者,他們借重寺院的藏經樓讀書,並沒有倚重出家僧侶做老師。雖然在寺院裡讀書,考取功名後,做了官、發展起來,但和佛教來往,也僅止與出家人做方外之交。由於也有很多教授跟我做了方外之交,這樣的因緣,讓我又興起辦大學的念頭,對於辦學初步的管理型態,我心中也就有了規劃。

我曾經向政府遞出准許我辦學的申請書,甚至我都跟蔣經國總統當面要求說,讓我為佛教辦一所大學。因為基督教或天主教都辦有大學,如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東吳大學、靜宜大學等,但佛教信仰人口最多的台灣,卻沒有一所佛教辦的大學,這對世界華人的歸心,有了一個缺漏。如果讓佛教辦一所大學,華人子弟從海外回來時可以修學,這對國家有很大的利益並且加分。

但是,蔣經國先生聽過我的話也沒有任何回覆,可見得,佛教要辦教育確實困難。不過,那時候,政府教育廳經常到佛光山舉辦各類的教育活動,或是召開校長會議等,我都樂於把山上的殿堂或者適合的空間提供給他們使用,並且提供朝山會舘給他們吃住,他們一致認為這裡是一個學術會議的場所。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和教育廳長陳倬民先生相識,並且跟他提出讓我們為佛教辦一所大學的想法,他聽了以後也沒有說什麼就離開回去了。過了多年之後,他又有一次上山,我再次跟他提到要辦大學一事。他回答說:「我不是已經批准你辦大學了嗎?」我說:「沒有啊!從來沒有接到你的一紙同意我辦大學的公文函。」他馬上回答我:「不是有一個華梵大學?我批准了啊!」我說:「喔!那是曉雲法師。」他說:「哎呦!我把曉雲法師當成是你了,抱歉,抱歉!」這也是一樁趣談。

(待續)

【延伸閱讀】
不要錯失良機

想當初沒有人願意留在宜蘭弘法,因為大家都覺得這裡地方偏僻,設施落後,並非「良機」,而我卻能在此地一待數十餘年,將蘭陽佛教帶動起來,使蘭陽弟子遍布全省,甚至全世界,最主要是因為我只想到要為宜蘭人創造「良機」,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尊榮利益。

開闢佛光山亦然,那時曾有人勸我:「這片山林地質不佳,風水又不好,難怪沒有人要,尤其高屏溪就在山的前面流過,將來錢財全部都會流走。」我告訴他:「我覺得溪水流過去很好,這代表法水永長流。」等到我力排眾議,將佛光山建好了,卻又聽到別人說:「你真會看風水,揀到一個『良機』,我今天繞山走了一圈,發現整個佛光山是蘭花瓣的形狀,好一塊福地啊!」其實我哪裡懂得什麼風水,當初來此,既是為了找一片便宜的山林可以建寺辦學,也是因為看中它在鄉下,可以讓我避免許多無謂的應酬,而能專心一意為佛教培養人才,創造更多發展的「良機」。結果,我真的「沒有錯失良機」!可見「良機」處處有,地理風水也是唯心所造啊!

── 節錄自《往事百語3》,不要錯失良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