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街頭 匈牙利修法禁遊民

潘楠慕 |2018.11.04
1331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街頭、火車站等公共場所有許多遊民,且大部分是老年人。總理奧班(Viktor Orban)在二○一○年上任後,就一直設法透過禁令解決國內遊民問題,但均遭匈牙利憲法法庭、最高法院駁回。

然而,今年六月,匈牙利國會進行修憲,通過憲法第七修正案,讓政府獲得法源依據,只要能確保無家可歸者被安置到收容所,即可禁止民眾生活在公共空間,也就是禁止遊民。

依據遊民禁令,坐或躺在街道、把個人物品擺在公共空間等行為都屬違法。警察有權開出警告單,並可留置情節嚴重、屢犯者,這些遊民將面臨罰款或社區服務,甚至入獄服刑。

儘管當局宣稱,此舉可以改善遊民問題,並解決治安的疑慮,仍引發人權團體反彈。反對者批評匈牙利當局的處置方式過於粗暴,也在國會外發動示威,高舉「貧窮不是罪」等標語,抗議處理遊民議題的方式不當。

人權團體「城市屬於所有人」(Varos Mindenkie)聲明表示:「憲法第七修正案賦予國家機器權力,動用公權力迫害社會上最無助的一群人。」

匈牙利政府則否認把遊民視為犯人,人力資源副部長雷特瓦利(Bence Retvari)表示,這項法案「對整個社會都有利,可以解決匈牙利多年來棘手的遊民議題」。他強調,政府修法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遊民因為生活環境惡劣,在飢寒交迫中受苦。他並指出,政府設置的庇護所,可以有效解決遊民議題,被安置的遊民可獲得飲食、衣物、醫療和就業輔導等服務。

雷特瓦利也說明,政府已經提撥九十一億匈牙利福林(約新台幣十億元)預算用於遊民照護,未來還將追加三億匈牙利福林(約新台幣斯三千三百萬)預算,用以改善或增建收容所,「政府會提供遊民更多援助」。

然而,據人權組織統計,匈牙利的遊民人數約三萬人,目前的庇護所僅能收容約兩萬人。另外,調查顯示匈牙利的庇護所環境不佳,包括空間狹小、社工人力不足、交通不便,也讓許多遊民寧可待在街頭。一名街友直言:「這項政策的本意或許不錯,但目前的收容所環境簡直是笑話。」

長期提供遊民住宿的社福機構單位「庇護所」(Oltalom)負責人伊凡宜(Gabor Ivanyi)表示,匈牙利政府推行法案的過程過於倉卒,也不曾和相關單位溝通,深入了解實際狀況。他說:「新法案只讓遊民驚慌失措,無所適從。政府做法,有如以牢獄懲罰無家可歸者,這完全不合乎人道。這種方式,有如醫療系統禁止人們生病一樣,荒謬至極。」

歐洲無家可歸工作者協會(FEANSTA)表示:「這項法案並非只是勸誡形式的懲罰,而是無視遊民迫於無奈,只能依靠公共空間生存的悲慘境遇。」

社會政策專家馬塞提斯(Balint Misetics)在匈牙利《每周世界經濟》(HVG)專欄撰文表示:「過去八年來,如果決策者願意多花一些心力研究如何減少民眾流離失所,而非一心只想修憲法,流落街頭的人應該早就減少許多,遊民問題早就可以緩解。」

最後的香格里拉 也有難民問題

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不丹,也被視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度。然而,在不丹境內有一群弱勢的族群,生活並不幸福。

據說1620年代時,不丹邀請尼泊爾的尼瓦爾人(Newar)的工匠前來建造大佛,之後這群人便定居在不丹南部,以尼泊爾語為語言、信奉印度教,被稱為洛昌人(Lhotshamkha)。

然而,不丹政府在1958年修改法律,只要洛昌人無法證明自己是不丹公民,即被視為非法移民,許多人因此被當局驅逐出境。1985年,不丹國王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頒布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政策(One Nation, One People),讓洛昌人處境更加艱難。

這項政策直接把說尼泊爾語的洛昌人認定為移民,也不許洛昌人說尼泊爾語,並要求洛昌人須過著佛教徒的生活。這種做法引發大規模示威,但參加抗議者被不丹政府列為「反國民」並予以逮捕,除非自願離開不丹,才能獲釋。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統計,當時約有10萬名洛昌人逃離不丹,轉往位於尼泊爾東部的聯合國難民營。他們大多數被安置到美國、澳洲、挪威等國家,但目前仍有約7千人留在尼泊爾。

美國智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指出,目前,不丹依舊把洛昌人定位成移民,而非不丹公民。由於不丹的人口普查並未統計種族、語言和宗教,無法得知還有多少洛昌人留在不丹境內。

被安置到其他國家的洛昌人,已逐漸適應並融入當地生活,也從最初抵達陌生環境時的絕望和不安感,萌生開展新生活的希望。

然而,仍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的根源就在不丹,期盼有朝一日落葉歸根。曾擔任不丹王室御醫的萊伊(Bhumpa Rai)表示:「不丹王室對待我們有如敵人,現在我只希望能夠在生命結束前回去。」

今年54歲古朗(Rajman Gurung)說:「我們也是不丹人,但我們不快樂,唯有能夠自由返回不丹,擁有平等的地位,那才是幸福。」

行動飢餓販賣機 無家可歸者限定

英國Broadmarsh購物中心有一部引人注目的自動販賣機,提供的商品包括水果、三明治、毛巾和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這些商品的供應對象並非一般人,而是專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服務。

這個構想,來自慈善組織「行動飢餓」(Action Hunger)的創辦人哈立德(Huzaifah Khaled)。他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博士期間萌生設置無家可歸者專用販賣機的想法,並付諸實現,也接獲來自世界各地的詢問,包括希臘、西班牙、澳洲等國家。哈立德說:「這很不可思議,我沒預期這個計畫能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這種自動販賣機的商品,來自於減少食物浪費的組織和各界捐贈。無家可歸者需至行動飢餓所設置的諮詢中心「Friary」領取電子卡,即可每天三次從販賣機免費取得所需物資。

這項做法雖然獲得許多好評,但也有人提出質疑,擔心因此導致遊民的倚賴心理,降低他們改善生活的動力。不過哈立德說明:「每天可供應的次數有上限,就是為避免他們過度倚賴。此外,領取電子卡者也需每周前往Friary報到,才能繼續使用。」

出身英國諾丁漢的哈立德表示,他發現這座城市中有人無家可歸,希望能提供援助。後來,他說服販賣機公司「N&W Global Vending」提供贊助,在Broadmarsh購物中心設置。這種自動販賣機預計二○一九年在美國紐約推出,也準備在洛杉磯、舊金山或其他大城市推行。

另外,哈立德也正與英國國營鐵路公司協商,有意在火車站設置無家可歸者販賣機,因為火車站的開放時間長、照明良好且安全,是理想地點。

哈立德表示:「我們希望這個創舉可拋磚引玉,改善無家可歸者的狀況。我們只提供無人販賣機,但其他組織或許能提供互動和諮詢等服務。『行動飢餓』組織不是要取代目前的慈善組織,我們的出發點是合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