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一只「羅漢碗」 復活雲南青花瓷

文╱記者字強 |2018.10.20
2290觀看次
字級
雲南省玉溪市青花瓷器燒制技藝傳承人羅永遠林在現場製作青花瓷胎。圖╱新華社
吳白雨為修好的陶坯繪製圖案。圖╱新華社
雲南玉溪青花瓷陶胚。圖╱新華社
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老師吳白雨陶藝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字強

明清時期,中國大陸能夠大規模燒製青花瓷器的地方除了景德鎮,還有雲南。景德鎮青花瓷精緻秀雅,歷來供皇家所用,被稱作「官窯」,而雲南青花瓷古樸率真,生產於民間,被稱作「民窯」,別名「土青花」。

雲南「土青花」主要產地是玉溪。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收藏有一件「元代玉溪窯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由於種種原因,玉溪青花瓷在明末清初基本斷燒。二○一三年,玉溪青花瓷的燒製技藝被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吳白雨重新挖掘、傳承,「玉溪窯青花瓷器燒製技藝」得以被列入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南「土青花」的另一主要出產地是麗江永勝縣,該縣位於滇西北,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區金沙江中段,歷史上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永勝青花瓷器象徵著雲南優質青花瓷器的最高水準」。

永勝燒製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永勝已大量製作和使用陶器,這為瓷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土青花為扶貧而爆紅

二○一八年三月,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師生來到魯史鎮進行幫扶,了解到魯史中學因為資金短缺無法繼續修建學校操場。於是,吳白雨與學生共同決定跟永勝瓷業開展合作,設計開發「雲南青花魚藻紋餐具」,透過義賣籌集扶貧資金。很快,永勝瓷業根據吳白雨和同學設計的青花圖畫、工藝流程和產品方案生產出兩萬件青花碗。

這批青花碗共有三個款式,分別是四點五寸的羅漢碗、六寸的鬥笠碗,以及七寸的盤子,售價最便宜的是人民幣五元,最大的盤子十元。碗盤造型古樸,外壁和內壁的圖案均為雲南青花紋。

羅漢碗外側以通景魚藻紋裝飾,表達「年年有餘」、「生機勃勃」的寓意,內部以「一束青蓮紋」裝飾,既有「清白廉潔」之意,又具有濃濃禪意。鬥笠碗以外側三組開光花卉紋圍繞一圈,碗邊內側一粗一細兩道弦線,代表一陰一陽,碗心為兩條互為太極的魚紋,回環往復,安閒悠游,寓意美好。盤子的裝飾採用雲南青花傳統的「多層裝飾」為畫面構圖,盤內畫魚藻紋,盤邊一圈畫幾何紋,其間六片蕉葉紋,疏密有致,明朗大方。

「雲南青花魚藻紋餐具」一經推向市場,就受到消費者青睞,產品遠銷到南韓、日本等國家。有買家在網路評論稱,「端著一只雲南青花碗吃飯,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好產品背後有好故事

「土青花」走紅,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好產品背後有好故事,必然會打動人。」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一學生黃夢說。最終,半個月的義賣活動累計籌款約人民幣十二萬元,全部用於幫扶魯史中學。

「曾經,雲南青花瓷主要是以藝術品的形式呈現,大量存在於展覽館、博物館中,而作為生活用品的青花瓷還比較少見。」吳白雨說,青花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活化文化遺產最好的方式,就是與當代生活緊密連接,賦予青花瓷時代價值。「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用上雲南青花瓷,吃飯、喝茶、擺菜、插花。」他認為,雲南青花瓷的復活證明了推動青花瓷燒製技藝、藝術特色轉化,應發掘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走特色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永勝瓷業董事長張文生說:「過去雲南有十多家生產日用陶瓷的企業,現在三分之二都被淘汰了,只剩下幾家老字號企業還在堅持,這一行業不好做。」如今有大學院校參與,提高了產品研發設計水準,大大提高產品的藝術附加價值,同時引進專業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古老的瓷器產業有了做大做強的希望。

目前,「雲南青花魚藻紋餐具」已經在麗江永勝瓷廠批量生產,一只碗的增值目標是人民幣一點二元到二點八元。以永勝瓷廠日生產八萬只碗的規模計算,年利潤預計增加人民幣四千萬元。

下一步,雲南大學將與玉溪陶瓷廠、曲靖陶瓷廠、易門瓷廠等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創新項目合作,推動雲南青花瓷產業化發展,利用特色學科建設助力精準扶貧工作,開創「非遺扶貧」新模式。

老樹發新芽 土青花復興可期

吳白雨認為,對於雲南青花瓷產業來說,外部形勢開始趨向利好,未來商機無限,但整個產業鏈亟待轉型升級,企業創新發展能力亟須提高,「土青花」應該朝著高端文化產業方向發展,真正讓產品「記得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

一方面是瓷產品單一,造型陳舊,競爭力弱,高耗能、低產值。一九九○年代以來,由於企業改制和大陸陶瓷企業迅猛發展的衝擊,「永勝瓷」產品愈來愈脫離市場需求,主要是因為器形陳舊,裝飾不具特色,產品質量不高。永勝瓷廠生產的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割膠碗和針對鄉村市場的飯碗為主,平均單個售價人民幣一元左右,利潤微薄,瓷廠經營舉步維艱。企業缺乏高水平設計、研發人才,技術工人年齡結構老化,對青年人創業沒有吸引力,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另一方面經營理念、管理落後,轉型升級緩慢,自我革新動力不足。長期以來,永勝瓷廠局限於工業生產,脫離文化產業發展定位,沒有發揮瓷產業文化價值,瓷產業文化底蘊不足。先後錯失「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等政策紅利,沒有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未能融入當地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特色支柱產業發展整體戰略,創新變革步伐滯後,難以實現向「綠色產業、創新產業、文化產業」轉型。

優勢在於文化獨特性

在吳白雨看來,雲南開發青花瓷產業的優勢就在於文化獨特性。「雲南青花帶有天然的神祕感和樸實的趣味性,這種十分重要的獨特性應該充分融入瓷器產品中。」他說,雲南青花具有多層次的畫面感,筆觸、風格、色澤都與景德鎮青花瓷畫有很大不同,非常具有「雲南韻味」。

目前吳白雨忙於收集、整理雲南青花紋樣,建立和完善雲南青花瓷畫數據庫,研究設計更多新產品,賦予青花瓷更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內涵。未來,如何把豐富多彩的圖案印在各式各樣的碗上,如何上釉,如何與當代先進技術結合,還需要不斷開展大量探索和嘗試。

「青花瓷復興的頭等大事是培養青年人才。」吳白雨認為,青花瓷產業發展活力來源於廣大青年人才的創新創造,目前已經有一大批年輕人進入傳統工藝和創新設計的研究和實踐中。下一步應該積極招募、培養有知識、有抱負的青年人才,引導他們學習青花瓷燒製技藝和書法、美術等技能,支持工藝大師、青年陶藝家、大學畢業生建立陶瓷工作坊、陶藝體驗館,發揮青年人創新創業活力,形成「青年引領、帶動一方」的生動局面。

品牌戰略是興盛良方

實施品牌戰略是助推青花瓷業興盛的良方,按照規畫,永勝縣將深入挖掘青花瓷文化內涵,全力打造「中國歷史名窯──永勝窯」文化品牌,申報「中國名瓷之鄉」、「中國著名窯口」等城市文化項目,創建「永勝陶瓷文化旅遊產業園區」。還將利用豐富瓷土資源和燃氣資源,面向東部沿海地區先進企業招商引資,深化「企業—政府—高校」緊密合作,以科研創新帶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

「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承載著人類智慧、記憶和對美好生活的永續追求,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青花瓷,正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