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9

星雲大師 |2018.10.17
1647觀看次
字級
大師與義工合影。圖為佛光緣美術館2016年全國義工聯合講習會大合照。 圖/佛光山提供
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017年正式運作,人員最起碼要大學以上,有專長的,成為研究生;如果是博碩士,能力經過考核以後,可以成為研究員生;層次再高的,能做教授的,就可以做研究員,比起許多常住眾的福利待遇,會優待一些。圖/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義工管理
過去的僧團,雖然是以眾為要,但是一般人的性格,都是獨善其身,只要把自己管理好,不必參與人的運作。所以,佛教不重視組織,人事都隨緣,來的就給他來,走的就給他走,所謂「鐵打常住流水僧」,並不太重視人事的管理,然而現今這麼龐大的義工,應該要怎麼運用才得當呢?

佛光山能有這五十年來的成長,弘法事業能夠遍及全世界,我想需要感謝的因緣很多,這當中最要感謝的,就是我們的義工群。尤其五十年前,並沒有所謂「義工」這個名詞,在我創建佛光山後,有一些人士自動來幫忙,我就尊稱他們為義工。

「義工」這個名稱發表之後,佛光山總本山以及各別分院,都有很多的信徒來參與各種事務、法務的協助。目前佛光山的義工,全世界大概總算起來,也有萬人之多,光是在本山有登記的,就近三千人。這比起我們教團的人數,還要超出許多,因此在義工的管理上、照顧上,就要能夠協助他們,那麼「做義工的義工」之人,就必須要很能幹,但是這種人才不容易有。

因為過去的僧團,雖然是以眾為要,但是一般人的性格,都是獨善其身,只要把自己管理好,不必參與人的運作。所以,佛教不重視組織,人事都隨緣,來的就給他來,走的就給他走,所謂「鐵打常住流水僧」,並不太重視人事的管理,然而現今這麼龐大的義工,應該要怎麼運用才得當呢?

有的時候,請了義工一起上山,讓每個義工倒茶給人喝,可是沒有這麼多的客人呀!或者讓義工來接待,帶人參觀說明,但是並沒有那麼多的信者上山啊!佛光山這五十年來的義工管理,我實在忙不過來,可能多有不當,難免有照顧不周全之處。

比方說,有教授發心來做義工,我們山上的領導工作分配不當,叫他去打掃廁所、掃地;有一些是將軍退役來做義工,叫他去澆花澆水、開接駁車,其實應該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我們都沒有做到。不過好在這許多的義工,本著來為佛服務,都不計較工作的內容。

像我在台北道場,每次有信徒來訪問,或者有預約的團體來用素齋,假如人數是五十人、一百人,總要有二十個或三十個義工,協助幫忙接待、端茶、倒水、排碗筷。擔任義工的那許多莊嚴大方的女士們,很多是董事長、總經理的夫人,他們在家裡都有人侍候,替他們煮飯、倒茶、倒水。現在這些貴婦人來到寺廟做義工,為人服務,雖然感受到服務的歡喜,感受到工作的喜悅,但總是不當,應該要視個人的專長、身分,妥善做義工的分類。

例如有的能幫忙傳教,有的能幫忙做文化、寫作,有的能做檀講師宣講,有的能主持各種法座會、座談會,有的能做各種的社教,所以,義工不一定就只是倒茶倒水而已,可比照僧團裡各個工作的需要,讓他們擔當領導人。佛光山的義工團,在過去的五十年是很散漫的,可以說是仗佛光明,靠著佛法的信仰因緣來結合大眾。

這樣子是不健全的,義工還是應該給予分類、分級,區分工作的層次。義工,並不是職業的,有的人一個禮拜裡,可以來個半天、一天,或者是來一週、兩天、三天,在時間上是不定的。另外,在工作的需要上,應與本山的工作運作配合,需要的時候,大家能聽候指令,一呼百應;不需要的時候,就在山上做讀書研究,增進自己的信心、品德,不一定只是做工,才叫做義工。我想能可以修行閱讀,或者到禪淨法堂充實自己內涵、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義工的管理,我個人是有一些理想的。正如當初的佛陀,他就是義工的祖師;像觀世音救苦救難,到處隨緣遊化,督促眾生,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義工;甚至於地藏菩薩,還到地獄裡面去,救濟那許多苦難的受刑人,更是一種大願大悲的義工。

今後的五十年,對於義工的管理,我想佛光山應該要特別感謝義工,感謝他們對常住的貢獻,並對他們有合理的照顧,這才是義工的正常發展。

量與質的不同
佛光山開山,是一九六七年,到今天二○一七年,事業的增長有五十年了。這五十年來,除了建築房舍基地、發展別分院以外,還在世界五洲不斷的吸收人才。無論男女,只要稍有一點條件,比如具備信仰,品行端正,也不計程度高低,都接受他在佛光山入道,成為比丘、比丘尼,或者做式叉摩那的師姑。我們總希望人才能夠快速成長,讓佛光山在全世界的事業,有人眾可以承擔。

這五十年在量上增加的人數,確實是很快,佛光山現在的男女眾,已經有一千五百人了。五十年當中,因不合格退單的,大概近五百人左右。雖然如此,在我的觀察之中,現有的一千五百人,可以說,比佛陀當初在世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人眾還要超過;可是僅僅在數量上超過,在素質上就會產生許多的問題。

比方說,出了家以後,才發現這時代的毛病還真多,例如:憂鬱症、躁鬱症,這樣的人在僧團裡,不但不能有所助緣,反而成為常住的負擔。或者有一些人的性格,很不樂眾、不合群,或者是語言很容易傷害別人,像這種人在團體裡面,就是有一些才華、能力,也不能在團隊中讓人接受。

目前,佛光山現有的道場和各種文教事業,有三、四百家,可是那一千多名的人眾,實在是不夠分配。現今光是本山,雖然有兩千多位的義工,協助幫忙,但義工終不是正式承擔工作的人,只是偶爾來隨眾發心一下。所以,我開山以來,最感到缺憾的,就是人才不夠運用。

我在佛光山五十週年紀念的時候,和全山弟子講,未來為了能夠管理周到,使每一個事業都能正常發展,以後的五十年要開始瘦身。可以把某些一人的道場,不容易維持的,就把道場關閉;或者太遠的道場,照顧不到的,可以暫時停止。也就是說,佛光山在未來的五十年當中,在量的上面,不一定要擴大,可以瘦身,但是在質的上面,要講究、要提升。

佛光山除了叢林學院及僧團的設施以外,還有佛陀紀念館,也接引很多長於社教的青年。但是為了長久之計,特地在佛僧之間,設立一個人間佛教研究院,專門造就高階的人才、領導的人才。為了培養真正能弘法利生的基本幹部,未來還要在質的上面再講究。

人間佛教研究院,在二○一七年正式運作,人員最起碼要大學以上,有專長的,成為研究生;如果是博碩士,能力經過考核以後,可以成為研究員生;層次再高的,能做教授的,就可以做研究員,比起許多常住眾的福利待遇,會優待一些。

每一個人都有單獨的臥房、套房,供給食宿,並且還有研究室,他們活動的空間,如圖書館、聯誼中心、閱覽室、客廳、談話室、教室,設備都一應俱全。尤其,佛光山最優秀重要的文教幹部,都在其中,就是所謂的領航人員。希望能在最短的十年、五年期中,成就一些生力軍,未來從事佛光事業,發揮力量,以後的五十年,甚至以後,陸續在人才上增加。

管理是因人而需要管理,其他佛門的法務,大家都能熱心照顧,淨財也有信徒會發心;唯有弘法的事業,要增加人才來度眾,這很需要,不只在量上,在質上更要講究。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管理上,要能隨順因緣,隨順需要,早一些準備妥因緣,只要因緣具足,不怕將來不能成功。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