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如何追尋 心中相信的道?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2018.10.15
2000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家群老師是臨床心理師,曾在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工作,這陣子更開始心理師督導的職業生涯。任何與心理實務工作相關的工作,他都認真去探索與實踐。然而,家群老師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深處曾有些部分無法被滿足。

這種感覺來自四年前,當時家群老師在屏東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當事人被診斷為疑似反社會人格異常,由他展開相關心理衡鑑,並安排周密的心理治療,期望能幫助這名職業軍人更適應軍隊生活。

以家群老師當時採行的學派來說,自信其心理治療雖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至少可謂中規中矩,可是他心中依然感覺有所不足,覺得自己還能再做點什麼。隨著疑惑逐漸擴大,他發現,自己不只是對於當時的治療感到不滿,而是對橫亙在自己面前,整個與現代心理學相關的職涯,都存在著強大的疑惑。

這個疑惑當時仍然模糊不清,可是現在家群老師已經知道:形成現代心理學背後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假設,與屬於我們固有文化的心靈傳統背後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假設,截然不同。這讓他在處理橫跨教育、社區、精神醫療等領域的相關問題時,都有種隱隱約約說不上來的「不足感」與「違和感」。

他後來不得不承認,這不只是所謂文化的問題,而是文化現象背後,現代西方心理學對於人的本體預設、對於如何認識人的理論,甚至如何進行研究的方法,整個學術系統與真實的「人的樣貌」有著巨大的脫節。反而,形成我們自己社會集體潛意識根基的儒釋道文化,對人的了解,似乎採行了另一條截然不同、但早已自成體系的途徑。

當時的家群老師對於自己的疑惑,既無法清楚地說明,當然更不可能思考解決的方法。那時,他腦海中突然閃過求學時期夏允中教授開設的研究法課程中,曾介紹黃光國老師的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當時他就深感興趣,卻怎麼沒有持續鑽研呢?

家群老師有些懊惱,自己當年礙於證照考試,竟放棄了對這條研究取徑的追尋。其實,當時的他不可能知道,如果循著這條道路繼續探索,會帶領其看到怎麼樣的風景?家群老師只是覺得,自己已邁入不惑之年,但是心中的困惑卻從各個層面呈現出相同的問題,如果現在不下定決心開始探索,那麼將帶著疑惑抱憾終身!

因此,家群老師立刻打了兩通電話,首先向任職的醫院探詢請辭的可能,接著打給夏允中教授,探詢持續進修的可能。一直到現在,他都非常開心當下的決定。即便這個決定讓自己經濟拮据,但是這個追求帶給自身的滿足感,完全不是金錢所能取代。

這些年來,家群老師發現:我們的儒釋道文化系統中的道德,跟現代西方文化系統的道德,有著完全不同的本質。儒釋道文化系統中的道德,始終存在著超越的上層結構,用來指引個人意圖、修養與行動的趨向;並強調個人須透過智慧與修養,才能在現實世界裡維持人固有的向善趨向,使得自己逐漸趨近這個上層結構。

因此,儒釋道文化系統中的道德,旨在完善一個更好的我,與西方的自我實現不只有關,其追尋更遠遠超越西方自我實現的內涵。而由於道德是該文化中如此基本的議題,因此修養自身達成道德的生活,也是心理治療關注的事情。

10月15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臨床心理師張家群老師暢談自己如何追尋心中相信的道,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