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地球暖化 迫在眉睫

編譯/潘楠慕 |2018.10.14
2131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聯合國最新報告示警,全球暖化狀況嚴重,若不及時改善,人類很可能在十二年內就會遭遇毀滅性的災難。

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署以來,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展開研究,分析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時期的均溫高出攝氏一點五度時會造成什麼影響。

IPCC在《全球暖化攝氏一點五度報告》中列舉升溫攝氏一點五度和兩度的差異。包括前者會讓珊瑚礁減少七成至九成,後者則會讓珊瑚礁完全消失;此外,若將暖化控制在升高攝氏一點五度,北極圈融冰在夏天仍可保持原樣,但如果升高攝氏兩度,北極圈的夏天就很可能完全無冰,導致適合北極熊、鯨豚類、海豹等動物的生存環境消失。

報告並指出,對地球暖化的控制,攸關作物栽培、植物授粉、海水酸度與含氧量、森林大火頻率以及海平面上升幅度。

科學家警告,如果維持現狀,無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那麼全球溫度最快將在十二年內上升攝氏一點五度,在二十年內上升攝氏三度。在這段期間,地球上將出現更極端的氣候和災難。

為達成控制暖化程度在攝氏一點五度的目標,科學家建議二○三○年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較二○一○年的水準下降約四成五。另外,二○五○年時,全球八成五的供電應來自再生能源,把煤的使用降至趨近零,並開闢七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栽種能源作物,以達到「碳中和」,也就是大氣中的碳含量排放量和減少的量相同。

為了有效控制地球暖化,各國政府必須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築、交通和城市等領域進行快速且深遠的轉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變遷事務首席顧問柯內盧斯(Stephen Cornelius)指出,相關作為必須付出高額成本,但如果不立即行動,未來要付出的代價會更驚人。

科學家並呼籲,除了政府之外,個人也可以為抑制地球暖化貢獻心力,例如減少購買乳製品、肉類,選購季節性產品,駕駛電動車、步行或騎乘自行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及減少各種碳足跡,都有助改善現狀。

一些政治人物的決策,也將影響全球暖化的發展。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稱這項協議讓美國付出極高經濟成本,其他國家卻趁此占盡便宜。另外,巴西總統候選人波梭納洛(Jair Bolsonaro)也揚言,要開放亞馬遜雨林發展企業化農業。一旦如此,將成為環境保育的噩夢。

這份報告提出的目標是否能順利實現,目前仍難估算。以燃料來說,儘管愈來愈多企業開始正視環境友善議題,但現實世界中,仍有許多經濟的發展需要煤礦和化石燃料。

IPCC聯合主席、環境規畫和氣候保護部門負責人羅伯茲(Debra Roberts)說:「改變環境,必須從小事做起,每個人生活習慣的微小改變,可以產生極大的效應。氣候變遷不只是專業人士進行的研究議題,而是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要事。」

搶救冰河 為它蓋條白毯子

氣候變遷正導致冰河迅速萎縮,坐擁冰河美景的瑞士當局已意識到這項危機,開始搶救即將消逝的美景,包括人工造雪,以及為冰河「蓋毯子」。

隨著全球暖化,各地的冰河都在萎縮。研究更指出,一九九一年至二○一○年間的冰河融解,有百分之七十須歸諸於人類活動。冰河縮減不僅影響生態,也衝擊當地景致和觀光收益。以莫特瑞許冰河(Morteratsch Glacier)為例,一八六○年時長達八點五公里,現在竟只剩下六公里,且每年以約三十公尺的速度縮減。

另外,曾為歐洲最大冰河的隆河冰河(Rhone Glacier), 最近一百五十年來顯著消退,目前已退居瑞士第五大冰河。專家甚至預測,這條全長九點七公里的冰河,可能會在本世紀內完全消失。

瑞士當局的做法之一,是以人工造雪保護冰河。荷蘭氣象學教授奧勒曼(Hans Oerlemans)推算,只要在冰河上覆蓋幾公分厚的人造雪,就足以保護冰層免於融化,甚至能進一步加以復原。

另外一項做法,則是用巨大的白色毯子,把冰河包裹起來。這種白色的帆布毯子能反射陽光,減少冰川吸收的熱量,進而減緩融化速度。冰河學家指出,使用毯子遮蓋,能將冰河的季節性融化減少七成。這種新奇的保護方式,也意外提供遊客欣賞冰川的新體驗。不僅如此,瑞士當局還在冰河內鑿出隧道,供遊客從冰河內部接觸數千年未被開發的遠古冰層。

除此之外,科學家也不斷提出各項拯救冰河的建議,包括以反射材質覆蓋極地的內陸冰原、在海床築堤分隔溫暖的海水與冰河,或是抽取海水澆灌在海冰上,增加海冰面積。

不過,奧勒曼坦言,雖然人工造雪可能有保護冰河甚至復原作用,但前提必須是目前的全球暖化狀況獲得改善,否則仍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道。

乾淨能源vs.生態浩劫 甲烷冰利弊參半

各界關注全球暖化議題,也對二氧化碳排放高度關注。然而科學家指出,另外有一種氣體也是導致地球暖化的因素,那就是甲烷,尤其是埋在海底的甲烷冰(Methane hydrates)。

近年地球暖化加劇的主因,是工業革命後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改變大氣的結構。然而,溫室氣體中,甲烷的影響程度也相當高。研究指出,甲烷在大氣中的含量約只占一成,二氧化碳則占八成,但甲烷產生的溫室效應效果,竟高達二氧化碳的二十五倍。

甲烷冰又稱為「可燃冰」,能量密度很高,一立方公尺可燃冰的能量密度相當於一百六十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且燃燒時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極低,具備清潔能源的潛力。 調查發現,全球海床蘊藏大量的甲烷冰,其中蘊含的能源可能超過全球已知石油、煤與天然氣蘊藏量的總和。

不過,這種物質需在高壓低溫的環境下才能存在,所以多半藏在海床裡,只要離開低溫高壓的環境,甲烷和水就會分離,逸散到大氣中,加劇溫室效應;科學家也擔心,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讓蘊藏在海床的甲烷冰融化,成為惡性循環。

目前,開採和提取「可燃冰」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若無審慎的配套措施和規範,可能導致地質及氣候災害,所以國際間對這種能源仍未廣泛應用。專家曾推算,若目前埋藏的可燃冰氣化後散發到大氣中,將使地球平均溫度在十年內上升攝氏四度,對環境的衝擊遠超過目前的想像。

甲烷冰可能是重要的替代能源,具有使用方便、燃燒價值高、清潔無汙染,蘊藏量豐富等優點,部分人士已將這種物質視為能源新希望。

然而,甲烷冰的開採和提取過程卻會影響環境。最理想的狀況,是研發一套系統,能穩固甲烷水合物的結構,並且封存開採時釋出的溫室氣體,避免釀成生態浩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