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中秋節始於祭月

文/胡槐興 |2018.09.18
1297觀看次
字級

文/胡槐興

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正中,故名「中秋」。「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中秋成為節日,應在隋唐之時,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祭月有關。

秋祀祭月,在《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所說的夕月,就是中秋晚上的祭月。到魏漢以後,逐步演化為拜月賞月的節日,就是「中秋節」。在人類登陸月球以前,一般人對月亮最盛行的傳說,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 。

嫦娥奔月,《南准子.覽冥訓》載:「嫦娥原是帝羿之妻,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藥。其妻嫦娥竊食後,成仙奔月,帝羿射日向西王母投訴。而王母乃將嫦娥貶入蟾宮,終日杵藥,不得復出。」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一詩,記其事。

吳剛伐桂,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天咫》說:「吳剛,西河人。因學仙有過被謫,罰入月宮砍伐桂樹。但月中丹桂名婆羅樹。隨砍隨長馬上癒合。」於是有歇後語:「吳剛砍桂,功夫白費」之說。

吃月餅,據說在唐代就盛行,唐代《洛中見聞》載:「唐僖宗在中秋節,曾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賜新科進士」。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反抗元朝,密謀起義。中秋節時,在每個月餅夾一字條,約定起義時間,號召民眾揭竿起義,掀起吃月餅殺韃子的革命抗爭。

詩人蘇東坡曾有詩讚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時至今日,每逢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吃月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