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 沈祖堯的人生感悟

 |2018.09.18
3805觀看次
字級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堯先生登臨「揚州講壇」,許多醫務工作者及醫學專業學生來到現場聆聽,現場聽眾逾九百人。圖/靳璨
圖/靳璨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堯十五日登上揚州講壇,主講「生與死:一個醫生的感悟」,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導大家如何正確面對疾病健康、生死。沈祖堯結合數據和實例,從自身經歷及兩本醫生所著的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書籍出發,讓聽眾帶來思考和感悟。

「隨著醫學技術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沈祖堯指出,現今年幼者最少,中年次之,年長者最多,呈倒三角結構,這種變化是全球性的。老齡化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不是生理方面的,而是心理方面的。「因為身體機能的退化,人們愈來愈需要依賴他人的照顧而生活,在這種變化中,失去自由,失去自己的空間,生活要由他人來安排,很多老人因此覺得無奈、寂寞、沉悶。」

這該怎麼辦?沈祖堯給出自己的思考:要努力為生活尋找理由,為生命賦予意義。

沈祖堯說,在大陸,有愈來愈多的老人去念大學,持續的學習讓生命保持成長,而八十歲和十八歲念書,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在中老年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六十歲一點都不晚。人們可以有不止一項事業,可以慢慢思索,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生命尊嚴

最好的告別

由於技術的進步,現代醫學延長了危重病人的生命,但也延長了病人的痛苦,使他們失去了生命的尊嚴。沈祖堯舉出,在醫院經常會有一些患者長期昏迷,透過一堆儀器維持生命徵象。這種情形,與他讀過的《最好的告別》中的觀念恰恰相反。

《最好的告別》的作者是哈佛醫學院教授、醫生阿圖·葛文德。他的父親生病時對他說,不要做那麼多檢查,不要開那麼多藥,他需要的不是這些,他需要的是尊嚴。

《當呼吸化為大氣》的作者保羅·卡拉尼什是位優秀醫生,他自我完成專業訓練,在斯坦福大學任副教授,在人生最高峰時,突然一天,他倒地不起,送醫後,檢查出罹患肺癌第四期,才三十六歲。在治療的過程中,保羅開始撰書,他說:「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想拯救生命,但不僅僅是生命,更是為了帶出尊嚴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當看到一個癌症患者時,我腦海裡想到的是他的病症處於哪一階段,並將他的病情列入自己的研究範圍。」沈祖堯不斷反思,「其實,我們更需要想清楚,醫者究竟是醫病還是醫人。」

萬物有定時

看破虛幻

沈祖堯給出了三條建議:一是保持健康,因為身體的狀況影響內心的狀況,健康的身體會讓你更加自信;二是學會自理、適應自處,當你年老時千萬不要自憐,去學習新的東西,即使獨處時,也要享受人生;三是看重關係、珍惜家庭,那是你情感的源泉。

沈祖堯說,他曾向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請益:「當校長好苦啊,請問大師,怎麼不那麼苦?」星雲大師說:「上班的時候拿起你的公文包,下班的時候就放下你的公文包。」

有人說,人生就好像雜技,四個球在每個人的手裡,分別是健康、家庭、朋友、事業,三個球都是玻璃的,落地就碎了,再也沒有了。只有事業的球是塑膠製,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事業。

「萬物都有定時,《心經》也啟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虛幻不實的身外之物,如果我們能積極面對,心裡的痛苦都能放下來。」沈祖堯說,死亡是每人必經的生命歷程,無論你是什麼年紀,都要經過生死的過程。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在於價值,當經歷到生命最後階段時,不必害怕,想想有意義的事情,過完最後的日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