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盡光生】行無常

文/妙凡 |2018.08.20
5074觀看次
字級

文/妙凡

才入秋,雨就來了,夜色交織著雨聲,我想起唐代詩人王建〈秋夜對雨寄石瓮寺二秀才〉:「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對坐讀書終卷後,自披衣被掃僧房。」藏經樓面向大武山、高屏溪,自有一股遺世獨立的空靈之氣,這雨下對了地方,也顯得特別有滋味了。

秋雨彷彿找到了歸宿,綿綿密密不大不小的從凌晨到天亮,溫柔又執著的傾瀉,不慍不火又浪漫天真。臨近中午,藍天和白雲交錯,陽光晒乾了雨水,天放晴了,真快!到了午後,清風蕭瑟挾著雨水往山裡走……接下來呢?該是天晴還是風雨?就隨緣吧!我無心再去思索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下雨時,則下雨;當出太陽時,就出太陽;當起風時,就起風,我儘管在每個當下,實實在在的去活著,去享受這風雲驟變帶來的氣象萬千。

然而,行走人間,又要如何安然於氣象萬千的世間百態?近來有緣聽聞佛學大家樓宇烈教授講授「中國文化」,樓老談到禪宗修行的三個次第: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現在應做的事。做本分事是唐代趙州和尚在接引學人時講的一句話,提醒修行要活在每一個當下,敬業樂群。每一個現前的因緣,都是未來的養分,切莫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最後落得一事無成。

第二句話是「持平常心」。在做好本分事的同時,以一顆無所得的心,不計較、不比較,不去在意別人給予的讚揚或批評,如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做盡好事的同時,要有萬緣放下的豁達,才不會受名利葛藤的糾纏,千生萬死;如〈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中的「自淨其意」,無所求,便無失。

第三句話是「成自在人」。所謂「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煩惱的束縛,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如禪宗的「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雖然整天在五欲六塵之中,但不會被生活中各種外境所干擾,真心誠意的活著,生活中隨遇而安,隨緣自在,方為大美。

「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這三個禪宗次第,樓老認為相應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行慈悲願、啟般若慧、證菩提道」,尤其要重視慈悲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所以發起菩提心願,以各種方便善巧的智慧,接引十方,成就豐富多采的人生,人生若能盡得百花叢裡過,活得片葉不沾身,看似利他,其實是利己。

緣起的世間,各種緣分互相推移,彼此成就,相生相剋,從未停止流動,從未停止改變,正如「行無常」。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我們經過無數的人事,不斷重複世間的生離和死別,每一個我們以為的結果或結束,都是人生下一個階段的起點,只要煩惱業力還在,緣起的路上便沒有盡頭,老病死生的生命如此,生住異滅的心境如是。

年華似水,世間萬有也只是諸行無常,若能以諸法無我之心,回應世間幻生幻滅的有,我於世間是過客,世間於我如幻相,風也好,雨也罷,人生的旅途上「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不管身處何時何地,日日便是好日,時時便是好時,便可以過上無憂無慮、逍遙自在、涅槃寂靜的人生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