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泰雅小米 原來也是長照

 |2018.08.08
3001觀看次
字級
部落長輩身為農事技術、儀式祭典等知識擁有者,在晚輩求教的過程中,變得更有自信,身心都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更加健康。圖/羅真
田埔部落種回小米,也種回文化。圖/羅真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但隨著政府推廣轉作,現在一眼望去,山上多見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番茄等作物。圖/羅真

【本報新竹訊】小米過去是泰雅族主食,隨著政府推廣轉作高經濟價值作物,數十種品系小米逐漸消失。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近兩年推動「小米方舟」復育計畫,不只保存物種,種植過程因蘊含泰雅族語詞彙、祭典儀式、乃至長幼人倫秩序,也將遺失的文化「種」回來。原本無所事事的長者,因身為技術、祭典知識擁有者,投入教導晚輩,變得更有自信;復育小米,原來也是一種長照。

米粒、長芽的族語

年輕人第一次聽到

五十三歲的在地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Pagung Tomi)是復育小米的重要推手;二○一四年春天,她在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研討會,看見非洲國家展示琳瑯滿目的植物種子,想起小時候看過母親手裡捧的小米種子,有的品系適合當主食,有的適合給老人或體弱的人吃。她突然感嘆,部落長者總說休耕、轉作有補助是好事,山上愈來愈多高經濟價值作物,「番茄進來了,但小米不見了,族人的食物跟平地居民愈來愈像」。

沉澱許久,二○一六年櫻花開的時候,芭翁決心把小米種回來。她求助專家,向保種中心索取泰雅族領域種過的小米種子,種回田埔部落土地,現在試種的小米多達四十八個品系。

復育過程產生許多芭翁未曾想過的價值。請教部落長者種植經驗時,老人家嘴裡接連說出米粒、長芽、生出一片葉子等泰雅族語,這是多數部落青年從未聽過的詞彙,芭翁急忙請老人家複述,趕緊錄音下來。

最長者帶家人祈禱

第一口飯給孩子吃

部落年輕人漸漸認識傳統儀式,包含播種、採收、初熟、祖靈祭等四大祭典與其他小祭典,經由這些儀式,習得部落長期以來如何建構長幼秩序、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芭翁舉例,播種祭典中,家中最年長者要領著全家人,以莊嚴口吻,虔誠祈禱祖靈與天上的父賜予祝福;小米採收後煮成的第一餐飯,須進行初熟祭典,同樣由最長者表達對神與大自然的感謝,接著第一口飯得給最小的孩子吃,表達愛,更象徵家族生命綿延不絕。

復育小米過程,意外讓長輩變得更有自信、更健康。芭翁舉例,有個八十二歲老奶奶,經常沒事做、自顧自發呆,自從部落復育小米,她便經常主動到小米田關心作物,和年輕人分享怎麼評估小米健康狀況、種植要注意什麼,眉宇間流溢滿滿自信;有的老爺爺、老奶奶平常說話沒什麼力氣,但一聚在小米收成祭典上就話題不斷。

芭翁說,田埔部落海拔約一千一百公尺,約莫一九七一年末才有電、有路,此前食物都得從農地帶回來,因此走過那個時代的人,深知怎麼判斷天候變化、知道作物何時該種、如何種得飽滿,如今長輩被問到這些問題,眼睛都是亮的。

「小米方舟」復育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林益仁表示,許多社區形塑出自己一套回應老化的方式,「長照2.0計畫在全台廣泛布建A、B、C站,其實田埔部落的長照C站就是這裡」,老人在復育小米時的身心勞動,比室內的動手動腦課程更有效益。因此林益仁認為,政府在規畫和分配長照資源時,應認識、回應在地性。

文化跟著小米重新回到部落,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芭翁的下一步工作,是確認看似不同品系的小米是否有重疊,要找回它們的真實身分,還給它們原有的名字,這仰賴各部落、長者的集體智慧,又是一番工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