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 8】維尚安 用建築書寫城市

楊慧莉 |2018.07.28
132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全球化的時代,讓許多事物漸趨一致,包括城市。於是,城市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
旅人從一個城市賞玩到另一個城市的興致也少了一半。建築師維尚安力圖打破這樣的態
勢,他在承接每個建案前先閱讀城市的文化,將都市特性融入建築裡,藉此展現城市的
肌理,讓每座城市不僅更有看頭,且更有人味……

 生命軌跡
從移民到建築師


維尚安.查克拉巴蒂(Vishaan Chakrabarti)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三歲時隨家人移民至美國,曾待過亞利桑那州,後落腳並成長於波士頓郊區。回憶波士頓的時日,維尚安深感不快,那裡疏離、無聊而死寂,人際間互動不多,自然也少了摩擦,後來他初次抵達紐約就像是遇到自己未曾蒙面的孿生兄弟,紐約熱鬧的氛圍跟他的個性一拍即合。

生涯經營多角化

維尚安在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主修藝術史和工程學。接著,他又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城市規畫碩士學位和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建築碩士學位。他自嘲的表示,上個世紀九○年代早期經濟蕭條,「深造」不失為走避的簡易做法。

完成學業後,維尚安多角經營他的生涯,擴及了城市規畫、發展、建築和學術領域。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他在紐約前市長彭博任內負責曼哈頓的城市規畫;擔任過紐約知名建築師事務所「SHoP Architects」的所長;後來還在紐約創業,開了「建築與城市規畫執業所」(Practic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簡稱PAU);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畫暨保護系研所擔任實務教授。

善於創新舊建築

而今,維尚安是全球最懂得如何用建築改善城市樣貌和機能的先鋒之一。二○一六年,他善用附加建築結構以翻新賓州車站的計畫,讓《紐約時報》在社論中以「令人振奮」、「優於之前任何提案」稱許此案。隔年,他又推出了一個運用類似巧思的計畫,把布魯克林岸邊已退役的多米諾糖廠變成一個朝商業發展的建築。這個計畫要求在原建築內打造一個新的玻璃結構,但不能碰觸原有的磚牆。《紐約雜誌》的專欄作家大衛森(Justin Davidson)就盛讚他把老建築棘手的問題變成不可避免的解答。

善用移民者優勢

有別於多數建築師喜歡建造在空地上,維尚安對城市景點比較有興趣,因為城市的歷史可提供訊息有助設計。他自認為保護主義者;比起許多建築師欣見阿布達比的沙漠區出現飛船,他寧可去了解一個地區原有的紋路,讓他可據以打造新的建物。

環顧建築業,維尚安留意到自己黑皮膚移民者的身分很吃虧,因為「這個行業仍然缺乏種族多樣性,位居權力中心的建築師多半為白人」。

儘管如此,維尚安發現他僅夠餬口的移民背景其實也給了他文化上的優勢,促使他在改造每座城市前先閱讀那個城市的文化,如此一來,讓自己所經手的建築都能成功的服務所處的社區。

建築理念
凸顯城市的特性


二○一三年,維尚安出版《一個都市國家》(A Country of Cities: A Manifesto for an Urban America);日前,他上Ted公益平台發表演說。不管是出書或演說,都透露了他的建築理念和對全球都市的觀察。

當今都景很無趣

首先,維尚安發現全球都市發展目前陷入了一個共同的危機,那就是都同質化了。過去,旅人喜歡探訪的都市無非都是古色古香,有點文化特色的,像是羅馬古城、巴黎和上海的歷史街區、威尼斯的陸橋等。但二十世紀起所建造的城市,不管坐落在哪一洲都差不多,也都不迷人,並少了我們所珍視的人文特質。

不過,對維尚安而言,同質化的問題還不僅止於影響視覺,而是會影響人類未來能否在都市裡興旺,尤其當人口往都市發展已成為現今趨勢。

以目前的態勢來看,每天大量往都市移動的人口大概也只能在二十世紀所建造的無精打采的都市裡過活了。但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

維尚安提出這樣的疑問,他認為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得先了解目前都市景觀發展的始末。

同質危機三隱憂

根據維尚安的觀察和經驗,都市景觀的同質性主要源自大量生產、規範、安全問題和價格考量。

首先,上個世紀工業化的時代,所有的東西都大量生產,從食物、連鎖商店到建材等都是。於是玻璃、水泥、柏油、石膏板等建材被大量製造,並以類似而麻木的手法運用於全球各城市,造成都市樣貌均一化。

再來是規範、安全問題和價格考量。一些文明利器的發明,比方說汽車、消防車、輪椅等,造成都市規畫上需依從這些利器而量身訂做。汽車速度快,卻因人為疏失而需讓人行道加高;消防車太大,街道要夠寬,才能方便進出;輪椅的出現,致使城市規畫中要設坡道和電梯。於是礙於規範,十九世紀末小而美、鄰里相聞的公寓已不再被容許建造,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單調、鄰居互不相識的住宅區,棟距之間以一個幽長的通道相連。

如此一來,居民得忍受不優的都市景觀,還得多掏腰包,因為把各種安全考量都建造進去的房子在造價上更貴了。結果,多數都市人為房貸所困,因而衍生出社會問題。

除了外觀、社會同質性以外,維尚安還留意到另一個隱憂,那就是「心理上也趨於同質」;換句話說,居民害怕「與眾不同」,因為建築師們常聽見客戶怕嘗試新點子會遭投訴或是取笑的心聲。

振興之道在閱讀

維尚安認為以上諸多現象像串通好似的將地球包裹在同質性裡,而同質本身卻大有問題。

那麼,要如何重拾過去那種凸顯城市外觀和文化特性的建造方式?簡而言之,要如何建造不同的都市呢?

維尚安主張首要之務就是「在全球化中注入地方性」,一如很多連鎖性的食品因地制宜,配合當地文化有所調整。

因此,相較於一般建築師放棄老舊而沒落的社區,維尚安熱衷於振興老舊的社區,他讓當地居民與原周遭產業並置於一種和諧而永續的環境下。而這種一邊規畫城市未來一邊凸顯過去的建造過程,他覺得其實就是在「學習閱讀一個城市」。

二○一三年,維尚安出版《一個都市國家》(A Country of Cities: A Manifesto for an Urban America);日前,他上Ted公益平台發表演說。不管是出書或演說,都透露了他的建築理念和對全球都市的觀察。

當今都景很無趣

首先,維尚安發現全球都市發展目前陷入了一個共同的危機,那就是都同質化了。過去,旅人喜歡探訪的都市無非都是古色古香,有點文化特色的,像是羅馬古城、巴黎和上海的歷史街區、威尼斯的陸橋等。但二十世紀起所建造的城市,不管坐落在哪一洲都差不多,也都不迷人,並少了我們所珍視的人文特質。

不過,對維尚安而言,同質化的問題還不僅止於影響視覺,而是會影響人類未來能否在都市裡興旺,尤其當人口往都市發展已成為現今趨勢。

以目前的態勢來看,每天大量往都市移動的人口大概也只能在二十世紀所建造的無精打采的都市裡過活了。但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

維尚安提出這樣的疑問,他認為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得先了解目前都市景觀發展的始末。

同質危機三隱憂

根據維尚安的觀察和經驗,都市景觀的同質性主要源自大量生產、規範、安全問題和價格考量。

首先,上個世紀工業化的時代,所有的東西都大量生產,從食物、連鎖商店到建材等都是。於是玻璃、水泥、柏油、石膏板等建材被大量製造,並以類似而麻木的手法運用於全球各城市,造成都市樣貌均一化。

再來是規範、安全問題和價格考量。一些文明利器的發明,比方說汽車、消防車、輪椅等,造成都市規畫上需依從這些利器而量身訂做。汽車速度快,卻因人為疏失而需讓人行道加高;消防車太大,街道要夠寬,才能方便進出;輪椅的出現,致使城市規畫中要設坡道和電梯。於是礙於規範,十九世紀末小而美、鄰里相聞的公寓已不再被容許建造,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單調、鄰居互不相識的住宅區,棟距之間以一個幽長的通道相連。

如此一來,居民得忍受不優的都市景觀,還得多掏腰包,因為把各種安全考量都建造進去的房子在造價上更貴了。結果,多數都市人為房貸所困,因而衍生出社會問題。

除了外觀、社會同質性以外,維尚安還留意到另一個隱憂,那就是「心理上也趨於同質」;換句話說,居民害怕「與眾不同」,因為建築師們常聽見客戶怕嘗試新點子會遭投訴或是取笑的心聲。

振興之道在閱讀

維尚安認為以上諸多現象像串通好似的將地球包裹在同質性裡,而同質本身卻大有問題。

那麼,要如何重拾過去那種凸顯城市外觀和文化特性的建造方式?簡而言之,要如何建造不同的都市呢?

維尚安主張首要之務就是「在全球化中注入地方性」,一如很多連鎖性的食品因地制宜,配合當地文化有所調整。

因此,相較於一般建築師放棄老舊而沒落的社區,維尚安熱衷於振興老舊的社區,他讓當地居民與原周遭產業並置於一種和諧而永續的環境下。而這種一邊規畫城市未來一邊凸顯過去的建造過程,他覺得其實就是在「學習閱讀一個城市」。

永續之城
兼顧科技與人文


目前,維尚安所經營的PAU有接不完的案子,不過他不打算擴充規模,讓它超過三十位員工,因為如此一來他就無法熟識每位同事了。

事實上,這位對城市發展深具遠見的建築師暨都市規畫員,並不以自己的見解自居,在經營公司時他非常強調集思廣益,沒有一般公司上行下效的階層觀,因此他也不用自己的名字為公司命名。但他對工作團隊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先閱讀每座城市,因為他把建築當作書寫城市的工具,「若沒讀懂城市,就無法建造書寫了」。

蒙古的都更案

對維尚安而言,所謂的「城市閱讀」,絕非蜻蜓點水,如「噢,這裡是石灰石建築,我們就從善如流,加進更多這類建材;材料固然重要,但只有深入了解一個都市的故事,才能將街區大小、基礎設施等更大的問題,一併解決」。

維尚安舉他們經手過的一個案子為例──烏蘭巴托(Ulaanbaatar)案。烏蘭巴托是蒙古國首都,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城市,客戶要求工作團隊為他們設計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戶外型村莊,在中心處運用現代科技提供源源不絕的熱力,以抵禦寒冷的冬天。

維尚安覺得這個案子既詩意又寫意。他們抓住了這裡的山形特點,運用顏色捕捉自然光,懂得如何詮釋讓蒙古國生氣盎然的游牧傳統,藉由喚起地方性表現詩意;卻也同時懂得利用當地建材和技術,提供新式的住房、工作地點、商店以及戲院、博物館等文化建築,藉此展現都會發展中寫意的部分。

讓科技造福人

蒙古都更案也讓維尚安對現代科技的使用更具信心。根據他的觀察,二十世紀的科技發展已失去準頭,像是汽車的發明,讓全球配合此發明而開展的結果便是,重製了全球千篇一律的道路景觀,「而今二十一世紀,該是科技成為解答,配合人類需求展現效用的時候了」。

他舉幾項基礎建設為例,像是未來的鵝卵石街道設計最好能兼具動能,既能融化冰雪,也能助人健身;逢都市火災,不再使用進出麻煩的消防車,可代之以無人機和機器人;或是研發氣墊式的輪椅,讓建造一座二十一世紀的義式山形城不再是難題。

「其實,只要有幾樣回應人類需求的發明出現,就能完全改變我們建造城市的方式。」維尚安說。他覺得現代人都害怕任何的新發展會抹煞掉地方感、個體性,但他相信只要能善用科技,讓其回應人類對文化亙古不變的心靈需求,就能建造獨一無二的都市,創造一種許多人都渴望見到的「馬賽克式」的全球新樣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