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城的奮鬥】雨雪中的蒙特婁

文╱羅智強 |2018.07.20
1466觀看次
字級

文╱羅智強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下午一點,零下四度的氣溫,我們從渥太華往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出發,車行在417公路,天空的雨雪更甚,當雨落在擋風玻璃上,立刻結成一層薄冰,雨刷怎麼刷也刷不掉,逐漸把整個檔風玻璃的視線都遮蔽起來,迫使我們車行沒多久,就必須將車停靠路邊,徒手將檔風玻璃上的冰渣去除,然後繼續上路,原來可行時速一百公里的公路,我們只能用三十公里的低速前進。

溼滑的道路上,不時見到車輛翻覆或衝入道旁路肩,險象環生,後來才聽蒙特婁的華僑說,在冰雨中開車,是十分危險的事。而這一趟車程中,隨時可以看到紅色的剷雪車正在剷除公路積雪,維護行車安全,這在台灣,是不曾見過的景象。

二百公里的路程,我們開了五個多小時的車,終於在傍晚時分進入法語區的蒙特婁,此時米粒大小的冰雹打在車頂,發出沙沙的聲響,橫盤式的道路,寬闊筆直,行人三兩成群,裹著厚重的雪衣,在雨雪中低頭疾行,觸目盡是一片蒼茫,而排排站立在風雪中的大廈高樓,造就這座位於北緯四十五.三度的寒地城市。

此刻的蒙特婁,像極一位冰霜美人,僅僅在嘴角微露一絲笑意,放任我們進入她的懷抱。

蒙特婁的台灣僑胞並不多,仍感謝當地僑領麥大哥、金大哥替我們安排了住宿飯店,在溫暖的房裡,我們得以拋掉來蒙特婁這一段飽受冰雨折騰的驚險,稍事休息。

室外的雪下得愈來愈大,直到晚上八點過後,雪才逐漸停止,我們便踩著路上厚厚的積雪,徒步走到蒙特婁的市區閒逛。這裡的住民以法語為主,市區街道的指標牌也都是法文,天氣雖然寒冷,仍有許多人在酒吧、商場遊盪,夜晚的蒙特婁,是個燈紅酒綠的地方,流瀉一股異國特殊的氛圍。

回到飯店後好好睡了一覺,精神總算恢復許多,午後的蒙特婁,攝氏零下一度,比昨天暖和多了,雨雪也停了,街道巷弄,只見大大小小的剷雪車正勤快地剷除馬路、人行道的積雪,好不忙碌。

一位當地華僑的李大哥,非常熱心開車載我們遊覽蒙特婁市區,只見新舊建物參差比鄰,每個街尾巷角,都可能隱藏著一間十八、九世紀就存在的餐館或者洋房,彷彿穿越時光,來到了二百多年前的蒙特婁,就在車行之時,又經過一家建自一七七二年的法式餐館,原汁原味的歐式風格,可惜沒來得及下車拍照留影。

據李大哥表示,加拿大擁有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水資源,蒙特婁家家戶戶全年水費,無論使用多少,一律只收三十加幣,因此這裡的人沒有節水的概念。加拿大又是個合法吸食大麻、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國民性觀念開放,兒童自小學起就有性教育的課程,但也因為性啟蒙太早,造成未成年少女懷孕卻父不詳,或者少年男女感染性病等後遺症,也成為社會問題的隱憂。

唯今加拿大政府又因收留了二萬五千名中東難民,雖然這是基於國際人道所展現的大愛,但由於必須增加近三千萬加幣的支出,國家內部也有不少反對聲浪。和歐洲一樣,難民問題成了另一種政治難題。

一個魁北克省,有三十三個台灣大,人口卻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據李大哥表示,移民來此,相對要比加拿大其他地方更容易些,這也是為什麼選擇移居蒙特婁的原因。蒙特婁的法語居民高達七成,所以隨處可見法文和英文並列的路標招牌,但大多時候,法文的字體要大於英文,似在宣示,這個城市還是以法文為優先。

起於聖羅倫斯河港區的蒙特婁,十七世紀時,曾為法屬殖民地,是全世界僅次於巴黎,世界第二大的法語城市。至二十世紀中期,蒙特婁曾建有百座以上教堂,曾被譽為「聖人之城」,市內隨處可見矗立鐘塔的古典教堂,有些年代可追溯到二、三百年前,站立教堂高聳的拱門之前,遙想他們先人在此地拓荒冒險的故事,不免發思古之幽情,渾然忘卻今夕何夕了。

蒙特婁,神的應許之地,仰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內心油然升起莫名祟敬的感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