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 回歸風險管理本意

王順民 |2018.07.12
1908觀看次
字級

一場侵台的颱風,背後所糾結的卻是多重的論述意涵。

每逢夏季期間的颱風,相關的議題思索,卻還是無法轉為引領公民社會良性變遷的改革力量。比如說:作為某種天災歸因的破壞力量,從颱風到放假以迄於放颱風假的串聯性思考,關注的焦點既不在於究竟是哪一個時候宣布、哪一個行政區、哪一個縣市抑或是哪塊生活共同圈可以放假,更不在於包括居住地、工作地或是必經路徑的放假準則,而是颱風及其所可能夾帶之複合性災變,有無因而啟動風險管理的防護機制,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消極目的。

在這裡的針砭所在,乃是何以風險管理的危機意識,一直未能內化成為你、我認知基模的一部分,到最後就只能期待典章制度的他律規定,以至於忘卻了主控或主導颱風天是否要放假的本身,理應回歸到當事者個別處境的人身安危考量,藉以思索諸多預防介入的必要性,更遑論因應措施。

這場號稱六年來第一次北北基不同調的停班停課舉措,雖然有其便民和擾民的兩極化愛憎情結、雖然也是糾結政治、經濟、社會與企業等不同成本的多重考量,但是,歸根究柢,主要還是因為關乎到颱風放假本身所隱含義務責任的關係內涵,一直未能獲得廓清。就此而言,免費一天不上班、不上課的另類福利,也讓一般民眾對於颱風災害有些掉以輕心,反而在意的是能否獲得此一小確幸。至於放假之後到底是狂風暴雨抑或晴天萬里,總能因為宣布放颱風假的當下,而讓各項瘋狂行徑得以獲得解套。

准此,要如何將颱風天是否放假,還權於當事者本人,實屬必要,至少,颱風天的放假與補班,是要有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遠地不說,平常日子之加班與補休的對應性思考,是否要援引至颱風期間之放假和補班的制度化措施,制度設計所對賭的脆弱人性,這才是颱風放假亂象的癥結所在。

總之,颱風天放假與否,既不是一項政治正確的造神或毀神運動,更非一種單純科學根據的專業判斷,而是人命關天的自身安危,需要的是從自律到他律的綜融性思辨,藉此讓諸多「事後諸葛」的無謂爭論,回歸到風險管理的制度性設計本意。

王順民(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