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小百科】晝行變夜行

文/朱莉雅 |2018.07.01
4133觀看次
字級

文/朱莉雅

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後,哺乳動物終於可以從夜行動物逐漸變成晝行動物,但最近一項研究卻指出:由於人類太過於「無所不在」,不少哺乳動物正逐漸變回「夜貓子」,以避免和人類相遇……

當人類討厭某個鄰居或同學時,萬一上班、上學時間正巧一致,往往會故意提前或延後一點出門,以避免碰面時的尷尬或厭惡感。

有趣的是,動物也和人類一樣,會透過改變作息來避免遇見不喜歡的東西,只不過這個「東西」很可能就是人類。

不能遷徙只好躲避

根據Weather Network,Science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由柏克萊大學環境科學系幾位博士生合著的「人類干擾對野生動物夜間活動性的影響」研究指出,由於人類的活動不斷擴張深入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無法大規模搬離原有棲息地,牠們正尋找方法與人類共存──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動物正逐漸改變作息時間,以避免和人類相遇。

在遠古時代,哺乳類動物都是晝伏夜出,直至恐龍滅絕後,牠們才不再需要夜色掩護,轉為白天覓食、活動。「人類是當前地球上無所不在的可怕力量,我們將其他哺乳類逼回原來的夜生活。」博士生研究團隊之一的Kaitlyn Gaynor 說,這項研究企圖了解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動物生活型態。

研究團隊首先分析過去七十六項學術研究,接著檢視分布在六大洲的六十二個中大型哺乳類動物的二十四小時活動情形,研究涵蓋的物種包括:小至負鼠,大至大象、獅子、土狼、野豬、鹿科、牛科等動物,並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追蹤器與動態感應相機等不同技術追蹤動物活動。

夜間活動增加二成

經過一段時間後分析發現,在人類干擾程度偏高的地區,無論人類從事的是打獵、爬山或其他休閒娛樂,原本慣於在白天活動的野生動物,平均夜間活動比正常多 20 % ,而在夜間增加活動量而換成白天睡眠的機率更高出一點三六倍。

Gaynor說:「百萬年來已經適應了白天活動的物種,如今在人類的逼迫下,不得不在夜間活動,以免白天活動時遇上無所不在的人類。人類的干擾可能正在影響自然的選擇。」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黑馬羚,該物種原本大部分活動時間都在入夜之前,但因為人類獵殺行為,在津巴布韋萬基國家公園的黑馬羚,逐漸將其一半活動轉到夜間進行。

另外,團隊又發現,人類不需要直接接觸或捕獵野生動物,也能對其產生影響。例如草原狼原本是平均分配晝夜活動時間的物種,但棲息於加州聖克魯斯山脈行山路徑附近的草原狼,會因為人類行山,而把將近七成活動時間改至入夜之後。

物種可能因此變化

由於野生動物的作息逐漸改換成「夜貓子」,動物們不得不獵殺別的夜間生物來維持生活,而平時容易被捕獵的晝行動物仍得以生存,日積月累,物種數量必然會有相應變化。這項改變不單影響特定物種的生活作息,也影響物種之間的互動,例如過去加州土狼以松鼠、鳥等晝行性動物為食,現在吃的卻是老鼠等夜行性動物。

此外,研究團隊指出,狐狸、鹿等原為晝行性野生動物,被迫將更多活動時間改在夜間進行,但即使牠們變成夜行性動物,仍須面對不少風險。例如,一開始由於缺乏敏銳的夜行知覺,會難以捕到獵物。且在適應過程中,牠們先前的溝通、交配以及捕獵習慣都將完全改變。

團隊認為,動物行為模式改變,除了讓人類與動物能和平共存,亦可從中制定更有效保育方針,例如限制人類於某些時間進入某些區域。不過,團隊警告,即使動物大幅將活動改至夜間,仍然令其面對減少獵食、交配等大量風險,令其數目下跌,不能完全避免人類帶來的威脅。

動物小百科 晝行動物vs.夜行動物

所有生物體內都有生物時鐘,以調控睡眠週期、飲食習慣、新陳代謝、生理機制,以及多方面的生物機能。其中,晝行動物主要是在白天活動,而夜行動物則活躍於夜間。

夜行動物通常具有更強的視力、聽力和嗅覺,以彌補光線不足帶來的不便,所以感知能力通常在晚間尤其突出,享有眾多優勢,更重要的是可減少直接競爭食物。

牠們有著特別的身體構造,例如:貓頭鷹和蜂猴擁有飛碟般的大眼睛,以接收最多的光線;蝙蝠則會發出連續的高頻聲音,再藉回聲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多數的夜行動物會於白天補充睡眠或梳理羽毛。

晝行和夜行動物的活動量均受晝夜週期所支配,一般以24小時為一週期連續循環。除了能調節睡眠,它亦可影響動物的生理機能、內分泌系統運作和行為,讓其可從有限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夜行和晝行動物的生理機制、新陳代謝和行為等周期,表現出近乎完全相反的相位,兩者的晝夜代謝規律基本上一致。負責調節晝夜節律的激素稱為褪黑激素,而它的合成與釋放由光暗循環來控制。褪黑激素亦可指示夜行性或是晝行性的動物將生理時鐘重置。

無論是夜行生物或晝行生物,晝夜節律都相當的複雜,亦主宰多項的生物流程,比如睡眠循環、體溫等。科學家近期研究集中在辨識能夠影響夜行生物及晝行生物的基因,但了解生物時鐘的整體設計,還須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