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百搭妙品油炸檜

文/朱振藩 |2018.06.25
1543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一旦提起油條,大家聯想到的,通常為「油炸檜」;這個有趣傳說,應該源自清朝,現在已成「共識」,故事本身精采,加上繪聲繪影,頗能提供談助。

油條這款點心,別名甚多,又稱油灼檜、油灼果、麻花兒、餜子、油炸鬼、炙鬼等。為何會叫做「鬼」?張林西《瑣事閑談》認為:鬼字是由秦檜的檜字轉音而來。它是用小蘇打(或鹼、礬、鹽)和製麵糰,切成長圓片,每兩片合攏(亦可成長條狀)炸成,因形似棒槌,故又稱棒槌油條,多為早點食品。

早在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已記載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宋代市售有「油炸從食」。據《清稗類鈔》載:「油炸檜,長可一尺,捶麵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省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X』字,蓋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像形以誅之也。」說明油條這一食品,或恐源於南宋時期,起因是奸相秦檜賣國,乃作成人形而炸之,故名。

此名在清末才傳到北方,《南亭筆記》記有山東省城濟南,早晨有童子賣「油炸檜」之事。另,國學大師俞曲園〈憶京都詞〉註云:「油灼果,俗稱油灼檜,云杭人惡秦檜而作……」而著名的〈一歲貨聲〉中記云:「大燒餅、熱油炸鬼……」。

不過,鄧雲鄉的《雲鄉話食》裡寫道:「北京過去滿街都是油炸鬼,是環狀的或菱形的,兩頭尖、中間呈環狀,叫『個』而不能叫『條』。也有小的,炸的時間長,色焦黃,叫『焦圈』。但是沒有一根的長油條,我是第一次到天津,才吃到油條。」

這種京式「油炸檜」,據已故飲饌名家唐魯孫的說法,「馬蹄燒餅,雖然也是薄薄兩張皮,面上少許白芝麻,可是軟而不酥,潤而不油,夾上長圓形的油條,不多不少恰好是一套,吃到嘴裡,隱泛油香,充腸適口」;他接著指出:「台灣炸油條,大概都跟江蘇徐州府學的,尺寸倒是不小,幾幾乎有一尺直直的長,姑不論油條炸的酥不酥、脆不脆,雖說是燒餅夾油條,可是燒餅跟油條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如七尺壯漢蓋著小孩被單,護頭不蓋腳……」由此可見,這種長而直的油條,不適合用燒餅夾。

鄧雲鄉又說:「油條的確是很好吃的東西,但是要現炸現吃,吃熱的,一冷就不好吃了。」這句話我不完全同意,因為金門的油條,吃起來酥香,又有些柔脆,趁熱直接吃,味道固然好;待放涼之後,就著廣東粥,蘸畢再送口,食來有餘韻,真是快活啊!

小時候吃整碗熱騰騰的白粥,只要有根油條,蘸點醬油搭配,便是下粥小菜。這比起配鹽吃,應該更棒些。食家周作人有詩云:「禪床溜下無情思,正是沉陰欲雪天,買得一條油條鬼,惜無白粥下微鹽。」其「奧妙」之處,我體會不出。

在金門用油條佐「麵線糊」,吃一口油條,再啜「麵線糊」,其中有佳趣,食者能自知。至於回鍋炸的老油條,適合包進飯糰裡,或放在鹹豆漿中;如置於麻辣火鍋內,吸足其湯汁,再登盤細品,爽糯兼有之,每回不一樣,是另個味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