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面面觀 出國留學去上 移動力決勝未來

文/胡玉立、邱國強 |2018.06.24
2288觀看次
字級
專長和興趣是製作婚禮蛋糕的張峻瑋,放棄台灣穩定工作,到加拿大留學。圖/張峻瑋提供
倪宇立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圖為他在實驗室。圖/曹宇帆
經過三年的努力,孟蕾在2016年獲得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圖/孟蕾提供

面對全球化競爭時代,國際移動力成為未來決勝的關鍵能力。台灣青年留學海外人數近年穩定上升,年齡層下降,而留學的國家選擇則日趨多元,不再獨尊美、英,赴澳洲、日本、加拿大等國留學的比例逐步上升。

移民政策開放

國際學生湧向加拿大

英語系國家如美、加、英、澳等國的升學體制基本上差異不大,但隨著美國川普總統上台、紐澳英等地留學生找工作不易或移民條件緊縮,到加拿大留學的吸引力,似乎愈來愈強大。

畢業工簽取得容易

留學路莫忘初衷

為了提高國際學生選擇加拿大的意願,維護國際教育高水平,加拿大的官方政策是:歡迎國際學生在畢業後留下來發展。只要是公立大專院校畢業,即可取得「畢業後工作簽證」,效期最長可達三年。

正在多倫多大學雙主修建築和視覺藝術、今年將升上大二的鄧毅揚,就是其中之一。現年十八歲的鄧毅揚,是在苗栗私立建台中學念高三時申請出國留學。他先進入多倫多一所公立高中就讀一年,讓自己在申請大學前,有更多緩衝時間把英文基礎打好。他也不諱言,當初沒有選擇留學美國,就是覺得美國在川普當政下,問題多多。

談起自己的多倫多大學生活,鄧毅揚說,學校提供很多機會,透過參加各種活動和展覽,他學到很多。但他也笑稱,以前在台灣覺得自己「滿厲害」,進了大學才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同學都很有才華,而自己的主修專業壓力非常大,要跟上很不容易,「還好在經濟上有家裡支持,讓我可以專心求學。很多同學不但要通勤、打工,還要交專題作業,挑戰極大」。

鄧毅揚憶起高三那年只遇過一、兩名台灣來的學生,另有好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或許是覺得「被迫」到加拿大讀書,平日不是蹺課、就是上課滑手機、用中文罵老師,讓他深有所感,「既然出來發展,就要有想法,一切是為了自己而努力,否則徒然浪費金錢、浪費生命」。

儘管才要升大二,但面對未來,鄧毅揚已有思路。他想留在加拿大,朝視覺藝術方向發展。交遊廣闊的他,結識了許多不同族裔背景的朋友,還一起去不同城市和國家旅行,體驗世界百貌。

對於想出國留學的台灣學子,鄧毅揚的建議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為何而來?他說:「目標可能改變,但了解自己的決定,才會努力走在那條道路上,付出和犧牲,總有回報。」

別在華人堆取暖!

走出舒適圈體驗多元化

同樣是選擇加拿大留學,現年二十九歲的張峻瑋,在安大略省公立喬治布朗學院就讀該校素有盛名的烹飪藝術系二年級,今年即將畢業。面對未來,他的目標和心態更成熟明確。因為他是放棄了在台灣的一切出國留學,背水一戰。

張峻瑋早自十八歲就開始擔任消防隊員,在公家機關穩定工作八、九年後,遇上當時台灣盛行的出國打工度假風潮,他開始思索出國一事,並釐清自我目標: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學習?

張峻瑋申請學校完全沒有靠代辦,自己先在台灣花了一年時間努力補習英文、累積實力。他說,有些人出國會先去念語言學校,但他認為不如先在台灣補習、好好把英文練好,資源更充沛,也比較省錢。

選擇喬治布朗學院,主要是因為張峻瑋的專長和興趣是製作婚禮蛋糕,該校餐飲烹飪烘焙科系在北美東岸相當知名,而學校位在多倫多市中心,交通很方便。

在這個人口多元、文化豐富的城市生活,張峻瑋一邊打工、一邊求學。他說,台灣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比較「怕生」、喜歡聚在華人多的區域「取暖」,這一點必須設法克服,否則如何融入當地的多元環境?

張峻瑋說,他現在是在一家中東烘焙坊打工,過去上網租房子時,也會刻意找不是華人的房東,訓練自己了解英文合約的正式用語。

天生喜歡結交朋友的他,建議所有想要出國留學的人,「一旦出來了,就是要交朋友,也不要只想交某個族裔的朋友,別人沒有看不起你,你也不會看不起別人」,抱持這樣的心態,未來找工作時,範圍更寬,也會很多人樂意提供幫助。

赴美國留學深造

做好準備路更暢通

出國留學可增廣見聞又可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但行前得做好準備工作,才能學業與課外生活兩方面都有收穫,就像是加州理工學院台灣同學會會長倪宇立的建議。

確立研究志趣讀對學校

拜師不只看研究領域

倪宇立結束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七年的學業後,赴美攻讀神經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至今已三年多。

申請美國研究所一般必須準備的資料,包括就讀大學的成績紀錄,托福與GRE的成績單,以及個人自我介紹。倪宇立建議,個人自我介紹關乎準備攻讀領域的教授是否有意願收你這個學生,務必寫得讓教授對你產生興趣,有沒有發表學術論文也是重要關鍵,並且要釐清自己的志趣。

倪宇立以自己為例,國際知名的醫學領域學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也錄取他,當時在約翰霍普金斯與加州理工間取捨,但加州理工學院具備很強的計量能力和理工背景,當時想從計算與資訊這方面開始訓練,最後選擇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倪宇立指出,跟對指導教授也是很重要的,因這關乎往後五、六年間在國外求學的生涯能否順利進展。

他回憶,剛來美國還沒有確定研究方向,聽聞加州理工大學將延攬一位造影方面很厲害的學者,了解這位教授的研究取向後,決定自己開車從加州到密蘇里州聖路易參與對方領導的實驗室運作。

沒想到抵達聖路易前一晚,倪宇立收到簡訊,原本在聖路易要租的房子居然要賣,不租了。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找個便宜的汽車旅館住了兩周,再趕緊找房子、開小貨車去搬沙發、床墊等,全部重來。

倪宇立最後發覺自己的志趣與對方不合,但不覺得白走了一遭,一方面是實際走一趟才能真正了解雙方的理念相不相符,同時也因各種突發的困窘,砥礪自己的心志。

倪宇立說,慎選指導教授非常重要,因為博士生攻讀學位五至六年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指導教授手中。好的指導教授並非只是脾氣好或要求嚴格等,而在品格是否正直、研究是否作假、有沒有剽竊他人的資料,遇到學生之間的扞格是否秉公處理等。

他表示,若到中途發現與指導教授處不來要換實驗室,難免會有障礙,形同「頭洗了一半都白洗了」,不過就算如此可能會導致較晚畢業,最好也不要遷就,至少最後還可以拿到學位,也保住了對學術的熱情。

談到同學們之間的競爭,倪宇立說,頂尖的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等也很多優秀的人在鑽研同一方向的研究,誰先做出成果,誰就是贏家。

博士班生最大壓力來源就是時間,得趕在別人發現之前,把手邊的題材趕快做完,因此競爭不是班上修課的人,而是其他學校同個領域做研究的人,那才是博士班學生的主要戰場。

他說,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非常重視獨創性研究,若是研究題材很普通,就會被貼上平庸的標籤,或許不太公平,但是競爭實在太激烈,這樣的情況美國東西岸的好學校皆然。

長知識也長見識

美西丘壑絕景盡在眼下

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則是赴美求學的另個收穫,倪宇立說,像是美國有百分之六十的國家公園,都在距離加州的一千英里範圍內,包括大峽谷等,喜歡公路旅行者,如果是選在西岸求學,將會很享受這裡的環境。

三餐飲食方面,他說,實在很忙沒有時間自己下廚,還好在加州華人多,中餐館選擇也多,大多外食打發,下廚僅在空檔調劑身心之用。

倪宇立的國外求學生涯有苦也有樂,不過能實現年輕時出國深造的夢想,仍覺得不虛此行,不論是學術或是眼界,都是頗有收穫的人生階段。

西進開創事業線

赴中國留學兼卡位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擴大,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台灣學子前往中國求學。除了剛畢業的高中生或大學生外,這幾年還有一些已經從大學畢業超過十、二十年,且已有相當工作資歷的社會人士,也重拾荒廢得接近陌生的書本,跨海到中國就讀。

他們之中,有人認為中國的學術研究較扎實,有人則看中某些在中國待遇超越台灣的專業,計劃取得學位後,留在中國發展;又或是遊走兩岸,做個「兩頭都拿」的空中飛人。

當空中飛人登陸取經

求學兼探事業版圖

曾在台灣業界任職超過十五年的孟蕾,除了擔任法務專員的本職,周末假日也在空中大學兼課,有時更前往慈善機構及宗教團體擔任義工。在外人眼中,她是典型的專業人士。

但在二○一二年,擁有公共行政碩士學位的孟蕾,決定跨出國門,報考中國大學院校的法學博士班,換個環境一圓博士夢,也同時尋找機會創造事業的第二春。

經過一年的資料蒐集、書本研讀,以及拜訪法學前輩,孟蕾翌年如願以償,以在職生及港台生的身分,考進了位在北京的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博士班,展開了她空中飛人的新生活。

「頭一年真的很辛苦」。孟蕾說,在入學考試前,她就得交出未來入學的研究計劃給指導老師,審核過關後才能參加考試,但這個在中國校園裡被稱為「拜師」的頭一關,只是剛開始。

孟蕾說,由於是在職生,理論上不需在中國長住,然而第一年的課程包含小組討論、資料蒐集、對象訪談、法庭觀摩、教授問答等內容,沒有辦法光靠網路搞定,當時在台北和北京之間兩頭跑十分辛苦,還得經常向公司請假,一度焦頭爛額。

所幸升上研二,孟蕾的學業輕鬆了些,不過到了研三,指導老師對論文的嚴格態度,讓一向自信的她又吃了不少苦頭。二○一六年的仲夏,孟蕾順利地畢業了,跨海戴上了博士的大方帽。

學術歸學術

不怕台海意識型態之爭

孟蕾表示,只要是抱著學習及體驗的心態,到中國唸書真的沒什麼問題。而在學校裡,認真的、摸魚打混的,什麼樣的學生都有,且不分地域及國籍。就她的感覺,中國本地學生的「狼性」,並沒有外界說得那麼強。

有不少台灣學生因為擔心中國「意識型態」的差距卻步,但在孟蕾眼中,關於這點台灣學生倒不必太擔心。至少在研究所的課堂上、在指導論文時,教授們不會太刻意強調。

但她提醒,一旦和對岸朋友在私下聊到民主與集權差異、領土主權、統獨之爭時,還是要稍微注意對方的感受。尤其是統獨,「他們幾乎清一色是統派」。而在領土主權上,他們也沒人能接受「南海不是中國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