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藝術家認養老宅 深度貧困村重生

文╱記者王麗、劉勤兵、李平、劉智強 |2018.06.23
1467觀看次
字級
月亮山區,青山聳立,千百年來凝神注視著腳下布依村莊的風雲變遷。一排老建築沿山腳線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或是純木干欄,或是石磚干欄。老房子人去樓空,大多已是破瓦頹垣。圖/新華社
雕塑家劉松田在自己「收養」的老房子邊上思考。圖/新華社
洪江村田園風光。圖/新華社
鳥瞰干欄式老建築。圖/新華社
藝術家認養老宅 深度貧困村重生。圖/新華社
洪江村傳統的干欄式老建築逐漸被廢棄。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麗、劉勤兵、李平、劉智強

月亮山區,青山聳立,千百年來凝神注視著腳下布依村莊的風雲變遷。一排老建築沿山腳線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或是純木干欄,或是石磚干欄。老房子人去樓空,大多已是破瓦頹垣。

廢棄民居五米開外,則是兩層或三層的樓房,白牆灰瓦,雕欄花窗。沿著新修的水泥路整齊排列,鱗次櫛比。老人三三兩兩地窩在油菜花田小道邊曬太陽,雞犬悠閒地覓食,完全不理睬路過的人。

青翠的山腳線、土木的老屋帶、明亮的新農村、筆直的公路,從高處俯瞰,村莊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像是水面上泛開的漣暈,從公路向山腳一圈一圈蔓延;又像是一條七彩的百褶裙,一層一層鋪開。

在一處由不規則石頭堆砌的坎牆邊,村支書韋開科正在給從北京趕來的職業藝術家奉家麗講解著老屋的信息。這棟房子已經沒了屋頂,只保留著拱形紅磚窗戶和青石矮牆,奉家麗饒有興趣地走著問著……

干欄建築逐漸凋零

地處貴州省南部的洪江村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水族、苗族混居的聚居村落,距離「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僅四公里。從半山腰望去,洪江村三面環山,村莊靜靜地平躺在山谷裡,一條小溪從遠山流出,穿整個村莊而過。金黃的油菜花、碧綠的菜畦、連片的池塘……如畫般的田園美景,讓人想不到這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洪江村支書韋開科介紹,洪江地處深山,交通閉塞,「五年前,入村的路是石子路,兩年前才通了硬化路(指水泥路或柏油路、石板路)。」

近幾年,隨著脫貧工作的不斷深入,洪江換上新顏,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村民們都在公路邊建了新房子,方便運糧和出行。」韋開科轉而又說,「但是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和小孩都住在新房,老房子便空了,倒的倒,塌的塌。」「這些老建築在歷史上適合祖輩居住,也承載著村子的根脈和基因,當地人在老房子裡長大,老房子裝著他們的記憶和鄉愁。」洪江村第一書記馬麗華到任後認為「老房子是村莊原生態發展的歷史片段,應該把這些印記傳承下去」。

文化入駐干欄,激活村落洪江。馬麗華提出這個理念,她希望以老建築為載體,把藝術家吸引到洪江村,共建村落。而為引起藝術家的關注,馬麗華潛入他們的網路社群。「當他們抱怨霧霾的時候,我把洪江的藍天白雲發過去」,「當他們抱怨食品安全時,我把原生態的雞鴨魚羊發過去」,「當他們愁於沒有藝術靈感時,我就發這裡的古樸民居、優雅服飾」……

漸漸地,不少藝術家開始單獨和馬麗華聯絡,洪江開始成為藝術家討論的話題。「我趁機邀請他們過來看看,到了之後,他們說:你的推介還不夠表達洪江的真和美。」馬麗華介紹,隨著村莊水電路網的完善,詩人、畫家、攝影家、導演等接踵而至。

藝術家進駐洪江村

畫家奉家麗是北京上苑藝術家協會的副主席,到洪江之前,她沒想到在黔南的一個布依族村落裡,還保留著大片的干欄式建築。「看到這種木結構的房子我就有說不出的喜歡,它們快垮掉了,我非常想『認養』一些,讓它們保留下來。」奉家麗說。

奉家麗一人就租了三棟老房子,她覺得這些即將消失的房子就像是無人照顧的孤兒,需要她來「認養」。「我對老建築有濃厚的興趣,二十一年前我就在北京農村買下來一間老房子,那間老房子門窗都塌了,只剩下殘垣斷壁,我覺得我有責任保護當地文化。」

「更吸引我在這裡『認養』老房子的因素,是這裡保留著傳統的扎染技藝,村子裡很多婦女都會做。」奉家麗最近正在創作一批刺繡作品,「如果我在洪江創立工作室,還可以融入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元素,這對我的作品風格是一個拓展。」

藝術家們普遍認為,他們的到來,能給當地帶來改變。奉家麗說:「改造這些房子我可能要花費三十到五十萬元(人民幣),瓦匠、木匠都會為當地提供新的勞動機會,更重要的是,這麼多藝術家、導演、攝影師的到來,會給村子帶來更多的資源和信息,為村莊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雕塑家劉松田曾長期在美國創作,去過數十個國家采風,洪江村獨特的磚石干欄讓他覺得非常罕見。

「我也認領了一棟房子,在不破壞老建築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修復和完善,是我們這些藝術家的共識。」劉松田認為,藝術家和村莊是一個相互融合、相互學習的關係,是學院派藝術創作與本土傳統文化的一種相互滋養。

目前,洪江村一百一十二棟老房子中,已經有一百零五棟被來自瑞士、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租用。韋開科說,這些老房子可以給村民帶來一百三十萬元(人民幣)直接收入,如果每棟房子花三十萬元(人民幣)裝修,可為洪江帶來三千多萬元(人民幣)勞務收入,形成獨具特色的「村落遺存藝術活化」產業。

布依村落文化綻放 民眾後悔拆掉老房

近些年,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地方的鄉土性隨著城市化進程而逐漸缺失,鄉村多年沉澱下來的原生態建築、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隨之消去,圍龍屋、四合院、窯洞、干欄等極具地方特色的鄉村建築變成統一的磚瓦樓房,建築景觀同化嚴重。

傳承獨有村落文化

「這些老建築非常的美,與自然和諧相融。」在劉松田眼裡,這些原生的老房子既充滿美感,又極具藝術價值。青山環抱中的木建築、石頭山下的石頭房,劉松田覺得「認養」房子,能把傳統的、民族的、美好的東西保留下來,「如果拆掉,那就太可惜了」。

在洪江,家家戶戶都會給老人送福馬,老人過壽時,整個村寨的人都會給老人送一碗米、一碗油,祝福老人幸福安康。馬麗華稱這種濃厚的孝老文化為「福馬文化」。藝術家來了以後,把福馬從村民的堂屋搬到路邊、廣場,從圖騰文化變成實體雕塑。

不僅是孝老,洪江還流傳著愛幼的「陽蠱傳統」。村民會將裝有陽蟲的瓶子佩戴在每個孩子身上,當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家長會將陽蟲泡上開水,給孩子沖服。「給孩子佩戴陽蟲承載著村民原始的護幼、闢邪想法。」馬麗華說。

馬麗華將福馬文化、陽蠱傳統、以及布依族傳統的扎染古布技藝,統稱為「福馬蠱布」。「這些都是洪江自有的文化傳承,是一點一滴沉澱的村落文化。」馬麗華說,「在村落歷史的挖掘過程中,村民已經開始有了文化甦醒的意識,他們會慢慢地擁有文化自信,在活態保護、藝術家進駐中,洪江通過文化的帶動實現發展。」

打造國際藝術村落

藝術家的肯定和加入既活化了建築,也讓村民們重新認識了鄉村、增強了發展自信。「以前總覺得我們的老房子破舊、不上檔次,村裡前後拆了二百棟,現在想起來都後悔。」洪江村村主任覃永均說,藝術家「認養」老房子,並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加以修復利用,既將老房子保留下來,還能給當地村民帶來一筆收入,一舉兩得。

藝術家的加入激活了鄉村,而地方政府、民營企業也在助力洪江村的發展。李湖武是一家農業公司的總經理,他聽說「藝術家進村認養老房子」的事情後,選擇到洪江投資,現在已流轉了村裡的幾百畝土地發展生態養殖和蔬菜種植。「農業哪裡都可以做,但是在這裡可以把農業做得詩情畫意。」李湖武說。

談及洪江村的未來發展規畫,馬麗華說,洪江村將繼續深挖村落的歷史文化,圍繞匠人洪江、非遺洪江、生態洪江、藝術洪江的發展路徑,希望能將洪江打造成「國際藝術村落」,走出一條獨特的文化脫貧之路。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