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冷凍不是夢 發現極低溫水 太空旅行或成真

 |2018.06.21
1479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未來人類若想完成數百年的太空旅行,將人體冷凍休眠的技術是關鍵,細胞一旦結冰受損,恐怕難以回復原來功能。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實驗室,驗證水溶液降至攝氏零下數十度的低溫下,仍可以有兩種不同液態相存在,為人體低溫保存技術的研究再推進一大步。

清大表示,這篇由江昀緯與其指導的博士生郭雲軒完成的論文《水分子與蛋白質的動態關聯》,揭開了水與蛋白質互動的神祕面紗。此論文最近登上美國跨領域頂尖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是台灣學術界在該期刊中發表的首篇長篇論文,文章更被置頂於期刊官網首頁,顯示這項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性。

「水分子極其簡單,但它的行為複雜度幾乎超越所有的化學分子!」江昀緯說,水在低溫下並非如大眾認知的只有結冰一種樣態,光是水「結冰」的結晶態,到目前為止就已經被發現超過二十一種,還有許多神奇的現象,是當代物理化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江昀緯團隊採用全台僅有、價值四千多萬的電子自旋共振實驗設備ST-ESR,偵測水分子在低溫下的運動,發現調入微量甘油的水溶液,在零下十三度以下與零下八十三度會各出現二種液態相,都相當穩定,但密度等性質不同,分子運動方式也不同。

江昀緯解釋,一般的生物若以低溫冷凍,結冰使細胞脹破,造成蛋白質的損傷。如果有天人類要去遙遠的星球太空旅行,要冷凍數年再復甦,就會需要更進步的低溫保存方式。

江昀緯說,由於蛋白質與水分子互動非常頻繁與緊密,想要釐清兩者間各自所屬的運動是一件困難的任務。科學家為了區隔出兩者,常用的方法是在低溫進行研究,讓分子運動各自以不同步調變慢,才有機會釐清兩者關係。

江昀緯以蓋摩天大樓來比喻水與蛋白質的關係,找出蛋白質基本運動元素,就可大樓的鋼骨結構,將可更清楚解析蛋白質如何藉由運動改變自身結構與功能,以及在細胞內工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