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影響無所不在 動物改過夜生活

 |2018.06.16
1930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華中河濱公園變身豪華露營場。圖/TaiTai Live Wild 王惠琳
愛寶樂園Safari World區的獅子群。圖/全球中央提供
鳳頭蒼鷹 圖╱吳建衛

【本報綜合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就算是露營、健行等簡單親近自然的活動,人類仍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動物作息,愈來愈多動物為了避免與人類接觸,改當「夜貓子」值夜班。

美聯社報導,科學家長期以來深知,人類活動干擾大自然。許多哺乳類動物為了避開與人類接觸,除了加強警覺、縮短覓食時間之外,可能遷移到偏遠區域、減少四處活動。

最新研究發現,就算是健行、露營等活動都可能嚇到動物,使牠們更常在夜間出沒。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生態學家蓋納(Kaitlyn Gaynor)主持這項研究,她表示:「這代表動物在人類周遭可能小心翼翼。我們也許認為,僅僅在林間健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但光是我們的出現就會產生持續的後果。」

蓋納與同事分析了涵蓋六大洲六十二個物種的七十六項研究,包括坦尚尼亞的獅子、巴西的水獺、加州的郊狼、波蘭的野豬等。

研究人員比較了如狩獵、健行、農作等人類不同類型的干擾當中,這些動物夜間活動時間的長短。團隊發現,平均來說,就算這些動物原本不是夜貓子,人類的出現造成牠們夜間活動增加約百分之二十。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十四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

改變原有作息 避開人類

負責評審這篇研究內容的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羅培茲(Ana Benitez Lopez)表示,這是新發現,因為「不曾有人蒐集所有這些資料,並用如此……有力的方式分析」。

蓋納表示,不習慣黑暗的動物可能會適應不良。但她說,對其他動物而言,改變作息可以幫助牠們減少與人類接觸。她說:「人類會在白天活動;野生動物在夜裡出沒。」如此一來,人類將與「其他許多會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改值夜班的動物們」共處在這個地球上。

不僅如此,為了人類,都市動物也都開始過起夜生活。

對動物而言,這麼做合乎邏輯。牠們如果想在我們周遭生活,就必須適應我們大搖大擺的作風。譬如說,我們很吵。在都市環境中,周遭噪音一般而言都有五十到七十分貝,高峰甚至可達一百分貝,這樣的噪音可能造成生理上的痛覺,也會傷害耳朵。

例如北美猛禽庫柏鷹,牠的棲地包括靠近人類的環境,譬如紐約市、華盛頓特區和聖地牙哥都可見其蹤跡。在都市裡,這些鳥兒要增加引吭高歌的頻率,藉此確保至少「部分」叫聲能被其他同伴聽見。

變化迅速 適應都市生活

有些動物改變的速度快如閃電,最著名的例子出現在英國。城市工業化時期,一座座工廠吐出黑煙,將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表面都覆上一層煤灰。小小的樺尺蠖仰賴天然色在樹皮上隱藏形跡,在工業化影響之下,牠們迅速有了變化。牠們的體色原本多半是斑點狀,突然間卻以罕見的黑色變種占了多數。

另一個例子是浣熊。你可能認為近郊才有浣熊,但你如果住在有公園的溫帶城市,很可能其實有幾百隻和貓差不多大的浣熊就在你附近。浣熊是在城市適應良好的典型例子,牠們很隨和,一點也不挑剔,什麼地方都願意住,也幾乎什麼東西都肯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