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重建知識經濟生態

杜憲昌 |2018.06.02
2122觀看次
字級
鄭國威提醒國人及早掌握知識經濟改變的脈動。 圖/佛光山台北道場
能掌握知識經濟的流動才是未來的贏家。 圖/佛光山台北道場

文/記者杜憲昌

傳播工具與網路科技的發達,使得人人可以快速接收到各種資訊,甚至傳遞資訊,打破了媒體對資訊傳播的獨占性,影響所及,不僅知識經濟產生質變,更造成各式以假亂真資訊的流動。

取得容易且成本很低

面對網路資訊化時代,到底快與真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而知識經濟未來又會是如何走向?佛光山台北道場「2018生耕致富專題講座」日前特別邀請泛科學網共同創辦人鄭國威,暢談「知識經濟的未來」。

鄭國威首先解釋,所謂「知識經濟」,就是運用知識這個元素來幫助經濟模式加值,包括出版業、媒體業等特別強調知識密集的業別,所以知識經濟其實是一個可大可小、可以持續擴展的東西。

過去,將知識轉換為價值,會透過媒體廣告、實體商店銷售、企業形象和活動贊助……等過程,現在因為從內容產製到消費過程,乃至於傳播工具的成本都逼近於零,再加上消費者與複製者的數量激增,內容消費平台更已合而為一,傳統知識經濟逐漸被顛覆。

眾聲嘈雜的資訊迷思

鄭國威表示,過去生產一個內容,中間要經過好幾關守門才發布,但現在的情況,是資訊不足也尚未求證完全時,訊息已被搶先上傳,而且是只要有1支手機,全球30億人都足以擁有等同於20年前大媒體的傳播能力。從某方面來說,這讓過去沒有辦法「講話」的人獲得了發言權,但同時,在眾聲嘈雜的情況下,到底要聽誰講話、能夠聽到誰的聲音,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思。

猶有甚者,過去看書、看電視、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必須借助各種不同的工具,但現在,全部的功能都被濃縮在1支手機裡,這使得我們要連結到對我們有吸引力的東西的門檻,甚至在各種不同功能間的轉換成本,都降得非常低,且多元而便利。

例如過去我們看書,又突然想看電視,可能得要從房間移動到客廳,但現在這種「換位」的動作完全不需要了。這樣的低成本選擇,自然會吸引人們在它身上花更多的時間,也產生更多的依賴。

方便好用卻陷入劣勢

互聯網時代,連帶也影響了知識經濟的分配,鄭國威表示,台灣因為OTT或影音app軟體不如國外產品好用,民眾很自然選用他國軟體,而這些國外的產品很少會提供台灣的內容,以致愈發看不到台灣的聲音,連帶也影響到台灣整體文化與知識的傳播。

鄭國威說,近年大家都說:台灣沒有好的戲劇、好的音樂,台灣的明星都跑到大陸去,原因就出在這裡,「因為別人的內容轉換做得好,成本壓得更低,間接造成台灣在這方面缺少了競爭力」。

鄭國威認為,想改變文化傳播的劣勢,最重要的就是重建知識的生態系,透過將知識的傳播社群化、數據化、服務化、體驗化與工具化,例如透過新興網路名人作為知識傳播的「節點」,來拓展訊息擴散的廣度;把非服務性的知識,像是純數學、理論物理等,轉換成可以運用的服務型知識,促成專業知識的普及;以及把好的知識變得好玩,讓人能樂在其中等方式,才能重新定位知識的經濟價值,打造知識傳播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結合AI成為學習贏家

鄭國威說,從科技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就是「萬物聯網」以及「數據主義」的時代,網路與數據完全左右了我們的生活。「未來的輸家,會因為不學習,而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贏家則是靠人工智慧的輔助,去強化學習的效率。」

所以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新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數據驅動」的泛學習型態,讓對這些知識感到好奇、有興趣想要學習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並且結合機器(人工智慧)來進行學習,再提升全體社會的學習效率,如此才能使人成為科技的掌握者,而非科技的奴僕。

及早掌握改變的脈動

科技的改變愈來愈快,變化的速度甚至讓人類的生活適應都快要跟不上,這也造成了人類在知識溝通上,面臨到「專業的詛咒」、「解釋的衝動」、「逆火的陰謀」這三大困境。

鄭國威指出,現今科技其實是在最近十年出現巨大的轉變,例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是在2007年,Face Book從學校開放出來給所有人使用,也是在2007年,而Google收購YouTube則是在2008年。

當初蘋果推出iPhone,所有手機大廠都唱衰它,但現在Nokia、Ericsson卻都不見了;YouTube在一開始也不被看好,可現在每天都有幾十億人上這網站。「如果時間穿越回到11年前,告訴你未來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肯定任何人都不會相信,而這樣的現實差距,使很多人感覺不適應,原因就在於人性演化的速度完全跟不上科技的改變。

人性深化偏執和對立

鄭國威認為,當知識資源更加擴大,就會造成所謂「專業的詛咒」,因為在成就專家的過程,少了培養將知識分享給別人的能力,「幹嘛跟你講!這對你太難,講了你也不懂」,這種專業的傲慢,不僅使得某些知識卡在某些人的身上,沒有辦法講得清楚,甚至也使得一般人對這些專業擁有者愈來愈不認同,因而造成知識不易傳遞與普及。

而人類又是容易「腦補」的動物,就像遠古人類的祖先看到草浪搖擺,不太敢去查證是什麼,卻會去想像是否裡面藏有野獸?然後採取後續的動作。現在資訊取得變容易,大多數人卻沒有科學的思維,習慣很快就用腦補的方式做判斷,看多了片段就以為自己懂,沒有加以驗證就做出反應和解釋,這種「解釋的衝動」使得錯誤資訊更加快速的流動。

至於所謂「逆火的陰謀」,從心理學來說,就叫做「確認偏誤」,亦即當我們對某件事已有既定信念之後,就會在周遭環境找尋那些可以支持該信念的線索,然後去否定、忽略那些無法支持這個信念的線索。這種確認偏誤在社群媒體時代尤為恐怖,因為社群多是好朋友,所以會傳遞及挑選認為對方也會同意、認同的訊息,因此就造成了我們不斷在社群(同溫層)裡餵養自己,而形成一個回音室,使得愈來愈相信我們本來所相信的事情,且更難以去接觸我們不相信的事,從而也更加深不同意見族群間的對立與衝突。

新模式也有其邏輯性

鄭國威引用網路趨勢大師Kevin Kelly在《必然》這本書中所提的論點,認為知識是從固定、稀少,而後免費、無所不在,接著開始流動、分享,最後開展、成形。以音樂為例,最早是宮廷樂師的演奏,後來有黑膠唱片、CD,愈來愈普及;接著變為無所不在,例如mp3數位檔案,隨時可以下載;然後開始將音樂混搭、分享,不需要下載,直接在網路就可以聽了;最後開展成形,於是就開創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大家不買CD了,而是到YouTube、KKBOX訂閱一首歌的聆聽權。而這就是現今所有知識,包括教育、媒體等所正在進行的改變,甚至只要任何與傳播有關的,也都是朝向這個方向在做改變。

因此鄭國威認為,知識現在要如何轉換成價值?就必須順應其轉換方式的質變,認知知識經濟是正朝「社群化」、「數據化」、「服務化」、「體驗化」、「工具化」的方向在改變。例如實體商店,如今已變成了「內容電商」,除了銷售、導購,更加入直播,透過社群化來打造喜歡該品牌的一群人,讓這群人持續與之交流,然後透過這個方式,把訊息傳出去,所以現在才有這麼多的「小編」出現。

隨順趨勢才能保生機

另外,媒體的廣告業務也更走向數位化,進行成效行銷,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更精準定位到每個人,且針對每個人去客製化,就像Google搜尋會出現的順序,Face Book要讓你看的下一則訊息,都是透過大數據演算的結果。

而在內容業務,過去出版書,是一本一本書地進行販售,現在則是提供一個知識的服務,透過一個長期的過程跟讀者產生關係。教育業務方面,未來的課程更將走向O2O,從線下到線上,線上到線下,而成為翻轉教室這樣的概念,使得學生可以在家裡就先把老師授課的內容看過,到了學校就是與同學互動討論、計畫,不再只是坐看老師的板書。至於資訊的服務,過去由專家提供顧問、仲介、諮詢的方式,將逐漸被一個個的app所取代,這也使得資訊和資料未來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

也因此鄭國威提醒,唯有真正掌握知識經濟改變的脈動,並且提早做出因應準備,才有機會在未來保有生機,甚至開展新的出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