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切不可怕 生活品質優於插管

 |2018.05.28
202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聽到「氣切」就搖頭,覺得喉嚨挖洞、留疤,也擔心引人側目。北榮建置氣切決策輔助工具,顯示氣切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嘴巴可閉合、也可說話飲食,比插氣管內管好。

當病人沒有辦法自行呼吸或因其他疾病惡化導致呼吸衰竭,會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病人插管期間必須全程張口,就算是點頭、搖頭等細微動作,也會因為氣管內管摩擦喉嚨而感到痛苦。

插氣管內管也會因為管路留置時間長,增加感染風險;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重症加護室護理長廖淑貞受訪時表示,對長期要插管呼吸者,會建議患者或家屬可考慮氣切(氣管造口術),但民眾聽到氣切就直覺很可怕,擔心不能說話,喉嚨挖一個洞,不能保有死留全屍而拒絕。

一名患者吳伯伯因呼吸衰竭插管治療,一個月內經歷三次拔管及再次插管,由新竹轉至北榮胸腔重症加護室,接受呼吸器脫離訓練。主治醫師建議先做氣切,但家屬希望再給一次拔管的機會,真的無法脫離呼吸器再考慮氣切手術。

廖淑貞說,醫師的建議可能跟家屬期待有落差,北榮胸腔重症加護室製作的「沸肺圈QR code」,家屬經由手機掃描,就能瀏覽氣切案例分享及相關衛教指導的內容,之後再邀請吳伯伯的女兒共享醫療決策,了解是否應該讓父親做氣切。不久後家人即凝聚共識,同意氣切手術。

術後吳伯伯可以唇形表達,不需再因插管張嘴,連口水都無法吞嚥,三天後開始練習下床,一周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下床行走,戴上發聲閥,可順利說話進食,讓吳伯伯女兒直呼:「該早一點做氣切。」

決策輔助工具可促進醫病溝通,北榮透過互動式表單分析、協助病人家屬了解決策意願,將氣切執行率提升到百分之百,患者及家屬考慮氣切天數由七點五天下降到二點五天,也提升氣切病人的生活品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