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京都龍安寺

文/林政儀 |2018.05.23
3283觀看次
字級
龍安寺方丈庭園「石庭」。圖/林政儀
登上往庫裡的龍安寺垣。圖/林政儀
龍安寺方丈室。圖/林政儀
龍安寺鏡容池。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近年,對於京都有著說不出所以然的迷戀。

迷戀著京都偏甜的漬物,迷戀京都人細膩軟語的日文發音,迷戀京都四季分明的季節感,迷戀迴盪在京都古老建物裡的微風及空氣。

於是,一年幾次的京都行,總消磨一個月有餘。

去年十一月,京都正值楓紅,京都各名勝的賞楓活動,從白天延伸至黑夜,熱鬧非凡。一日夜裡,高台寺的夜間拜觀時,突然動念想前往龍安寺,看看龍安寺的方丈庭園,在火紅的秋意裡,是否依然靜謐?

隔日午後,搭上往龍安寺的市區巴士,途經金閣寺、衣笠山,車窗外一幅幅美麗秋色,令人目不轉睛,亦令人難以想像如此美景竟是隆冬來臨前的最後繽紛。

在巴士龍安寺站前下車後,從站前的衣掛道(きぬかけの道)上的參道往北走,便進入臨濟宗妙心寺派龍安寺境內。穿過山門後,西側有一廣闊的鏡容池,鏡容池周圍是迴廊式庭院,此時池邊染起一片片紅橘相間的倒影,甚是壯觀。沿著參道繼續往北,經過放生池,登上往庫裡的龍安寺垣後,一路景色皆是楓紅遍布,最後來到庫院。庫院與方丈室、石庭相連,而著名的石庭也是由此進入參觀。

龍安寺,原是「德大寺」家族的別墅山莊,一四五○年由足利將軍的管領細川勝元接管改建為龍安寺,開山住持為義天玄承,山號「大雲山」。不幸於應仁之亂中,龍安寺遭燒毀,直至一四九九年,才由細川勝元之子細川正元重建。一七九七年,方丈室、佛殿和開山堂等伽藍慘遭祝融,如今龍安寺的方丈室則是將塔頭「西源院」的方丈室移築至此。

如今的方丈室與庫院、石庭,是須購票參觀的,於是買票後,進入庫院再往西轉入已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的方丈室。

在方丈室的南面,即是日本方丈庭園中首屈一指的「石庭」,方丈室迴廊上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約而同望著「石庭」,有人拍照、有人席地而坐,只為捕捉秋意滿庭的剎那。

龍安寺方丈室石庭是東西長二十五公尺、南北長十公尺的空間內鋪滿白砂,在鋪滿白砂的庭面上用耙梳掃出漣漪式、波浪式、漩渦式或回紋式等線條,並將大小不一的十五塊石頭從左側排列,分成五處以五、二、三、二、三數量的組合。

據一七九九出版的《都林泉名勝圖會》一書中,記載京都龍安寺方丈庭園內石頭配置,源於母虎攜虎子渡河故事,因此石庭又稱為「虎負子渡之庭」。

故事描述母虎有三子,其中一子是猛虎,一次渡河時,但母虎怕猛虎趁著母虎渡河之際殘害兄弟,於是母虎先將猛虎背到對岸,回去背另一子過去對岸,再把猛虎背回原岸,再將另一子背過河,最後再折回去原岸將猛虎背到對岸。母虎為了提防猛虎,分三次半往返,故事中的「對岸」比喻為解脫之彼岸,而「母虎負子」的過程則代表禪修的艱辛。

龍安寺石庭中的枯山水以石頭象徵五山,以白砂象徵大海,用線條表示水紋,簡單地構成純粹、靜謐的庭院景致,處處展現禪意,讓人用不同視角去體會,是日本代表性的禪宗名庭。

在方丈室的北面有一圓形石造「蹲踞」,是進入茶室前淨手淨口用的手水鉢,放置在不對外公開的茶室「藏六庵」入口前方,由德川家康之孫藩主德川光圀所供奉。而蹲踞最為人知曉的是,蹲踞的表面刻有四個字,中央鑿出「口」字形的凹糟用以蓄水,而「口」是由上往順時鐘方向的四個文字的共同偏旁,依序是「吾、唯、足、知」,深具佛教精神發人深省。

一九七五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日本時,參觀龍安寺的石庭後讚譽有加,讓龍安寺石庭益加馳名中外。一九九四年龍安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步出方丈庭園,已近黃昏,夕陽與龍安寺境內的秋楓,將景色點綴的如此奪目!不一會,天色漸漸轉暗,所有璀璨終歸變異盡滅,人生不也如此,彩雲易散琉璃脆,唯有刻苦精進,方得見真實不虛之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