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 5】雷諾茲把垃圾變建築 環保又節能

楊慧莉 |2018.05.19
229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綠建築,近年來因應環保趨勢而起,但早在半世紀前就有另類建築師雷諾茲推出「大地之舟」,運用廢棄物打造出節能省電的綠建築。而今,他的建築理念因應時代潮流開始發光發熱,在世界各地落實。近來,阿根廷首都近郊也出現了第一間採用其理念所建造的「綠」小學……

生命軌跡──送奶工之子到建築怪咖

麥克.雷諾茲(Michael Reynolds)來自美國肯達基州,父親是送奶工,家境貧窮。也因如此,買不起房子的父親為家人徒手蓋了一個房子。雷諾茲在一旁協助和觀察,也築出興趣來,再加上高中時愛畫畫,大學就順理成章的念了建築系。

過剩廢棄物給靈感

一九六九年,雷諾茲畢業於辛辛納提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因參加摩托車越野賽,跑到新墨西哥州陶斯,後來受傷,沒去打越戰,自此落腳於此地。隔年,雷諾茲看到一篇有關啤酒空罐滿坑滿谷的報導,引起他的注意,心想可否用廢棄物建造便宜一點的房子。於是,他買了陶斯外圍一塊二十英畝的地,開始進行各種實驗。

一開始,雷諾茲將一個個啤酒罐用灰泥相互黏著,打造了一個金字塔樣式的禪修室,接著開始取用當地的廢棄輪胎,還曾一度覺得不夠,開車到他城尋找。他在一九七二年建造了「拇指屋」(Thumb House),材料為鋁罐、寶特瓶、爆廢的輪胎等,把它們變成「磚」牆,於隔年還為房子申請專利。

催生自給自足建築

雷諾茲不斷的實驗改造,並在每個實驗屋都住上一段時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感受屋子電力不足時的各種窘境,並加以改善。漸漸的,他的實驗設計愈來愈成熟,在加上太陽能板和地熱冷卻器後,讓人在不接電的狀況下,仍能住得舒適。

雷諾茲邊實驗邊衍生出「大地之舟的生態建築法」(Earthship Biotecture),一種讓廢棄物再利用、進而成為建築材料的創新作法,並視這種創新發想有如「頓悟」─突然明白這些生活廢棄物加進土壤,就可產生隔熱或蓄熱的效果。

雷諾茲的「大地之舟」靈感來自《舊約聖經》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因有方舟而得以躲過洪水的肆虐,雷諾茲希望他的「大地之舟」能禁得起能源危機的考驗,自給自足,從自製能源(主要來自風力和太陽能)、收集雨水和雪水於蓄水池、處理汙水和製造生物柴油燃料,滿足人類對於住房、用水、電力、食物等基本生存需求。

開班授課宣揚理念

雷諾茲的「垃圾」屋後來引起名流和環保鬥士的注意。有知名影星甚至委託他,幫他們打造高價位的「大地之舟」。一九八九年,他在陶斯北方打造了第一個「大地之舟」社區,占地五十五英畝;五年後又建構了一個占地六百三十三英畝的更大社區。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漸漸席捲而來,雷諾茲的建築理念日顯重要,因而被譽為「綠化運動」的先知。二○○七年的一個「垃圾勇士」紀錄片(Garbage Warrior)頌揚他的生命和建築作品。影片中,雷諾茲介紹作品《鳳凰》時說:「這間房子沒裝電線,沒有通往外頭的瓦斯管、水管、下水道……卻有六千加崙的水可用,還可種出食物,終年室溫維持在攝氏二十一度……有了這種房子,生活無虞,無須再上街購物。」

為了宣揚自給自足的理念,除了自建,雷諾茲後來也開班授課,教導人們如何蓋出自己喜歡、且友善環境的「大地之舟」。

對雷諾茲而言,垃圾不再是垃圾,而是最好的房屋建材,只要善加利用,也能打造出黃金屋。

建築願景──大地之舟 航向世界各地

雷諾茲的「大地之舟」融入在地環境,藉助大自然的力量,提供生活所需。

電力方面,不倚賴城市電力系統,全靠太陽能和風力轉化。用水方面,他收集雨水和雪水,透過引流淨化過濾,成為飲水;將用過的生活汙水導入地下水池,拿來澆灌溫室的植物蔬果;把透過植物根系循環再次淨化的水拿來沖馬桶,之後的肥水通到屋外花園,給植物補充水分和營養,種出的蔬果便可供家人食物所需。

房子朝南的面向裝設了玻璃牆,將陽光引進,再利用吸熱隔熱佳的輪胎牆,在寒冷的冬天將白天的日照溫度鎖住在室內;夏天則打開天窗和地下蓄水池的通風口,讓空氣對流,帶走燥熱;無須裝設中央空調,也能享受冬暖夏涼。他的客戶之一喬.豪爾(Joe Hoar)很滿意的表示,「只要開關窗戶,調整玻璃牆上的遮陽棚就能讓室內溫度適中,就算冬天清晨最冷時也有攝氏十度。」

生態建築的源起

作為科班出身的建築師,雷諾茲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業呢?

他在一次訪談中直言:「建築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鬼扯,都是金錢的勾當以及重複類似的事情,多半未深思該如何好好活在地球……一堆知名的建築師都在設計美麗的豪宅,那種房子每個月的開銷約四萬美元,但我想要的建築是能配合在地環境,支撐人類的生存,這部機器要能兼具生物性、環保性,符合自然規律。為此,我鑽研生物和物理。老實說,沒有哪個建築師真正影響我。如果是當那種建築師,我還寧可不要。」

生態建築成趨勢

隨著地球暖化現象加劇,雷諾茲的生態建築理念益受重視,是否可成為下一波建築的主流?他表示:「我想這就要看人類未來會遭受多少危機,像核電廠事故、加州發生的旱災等。」

期間,雷諾茲也早已透過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說,宣揚自己的建築理念,不僅如此,還在他鄉落實理念,讓建築本身自己說話,「就在他們走進一座舒適的建築,發現裡頭的水電和食物都能自給自足時」。他相信這能加速理念的推廣,或許不用四十五年就能成為未來建築的主流。

雷諾茲認為,過去他的建築理念最大阻力主要來自於都市:都市人太仰賴基礎建設,當局看不到變通之道;不過,這也在改變中,因為一旦像紐約這樣的地方遭到桑迪颶風的重擊,居民在斷電斷水下就隨即意識到基礎建設有其限制了。

深入災區給希望

事實上,近十多年來,全球各地天災不斷,雷諾茲也已在許多災區建造了「大地之舟」。比方說,幾年前的大地震重創海地。當時有很多救援湧進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其中雷諾茲的「大地之舟」計畫最實用。

透過計畫,他用四天的時間教導四十位海地居民如何用回收物(多半為輪胎和寶特瓶)蓋房。居民發現,這個計畫獨特之處在於用料不多,技巧也易學,蓋出的房子可長期保存、舒適,也讓人負擔得起。

不過,雷諾茲深知這種教學對受災民的情緒也有很大的助益,因為透過這種教育經驗,居民又能重拾想像、作夢和盼望的力量。那些與雷諾茲共事的居民可藉此學到,就算遭遇不幸,他們仍能重新出發,持續前進。


向下扎根──阿根廷第一所永續學校

而今,雷諾茲生態環保的永續建築在荷蘭、法國、日本、菲律賓、尼泊爾等國家都見得到。近年來,他也將觸角往下延伸,將綠建築觀灌輸給下一代。

繼先前在烏拉圭帶領一群學生建造了一所了不起的學校後,日前他參與了拉美國家的「永續學校」(Una Escuela Sustentable)計畫,在阿國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南部郊區的一個村莊蓋了第一所「綠」小學。這個計畫預計在每一個拉丁美洲國家建造一所能源永續的公立學校,希望能藉此影響三方:上學的小孩、周邊社區和整個社會。

深根環保的種子

透過教學和實作,雷諾茲將綠色設計原則、建構法和生態建築哲學傳授給學生,尤重廢棄物回收、再運用、加熱、冷卻、集水和處理汙水六個核心原則。

阿根廷的綠校占地三千平方英尺,打造過程用了兩千個舊輪胎、四千個寶特瓶和八千個回收鋁罐,並運用太陽能板生產電力;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一百名學生和當地四百名義工參與了建造,只花了四十五個工作天。

「垃圾」學校蓋好後,學生都嘖嘖稱奇。學生艾瑪表示:「過去學校用別的方式教導我們如何保護環境,現在學校本身就很環保。」她的母親也很認同這樣第一現場的環保教學:「現在艾瑪對學校瞭若指掌,像是暖氣如何運作、如何維護校園環境等。」

目前,這所學校不僅能發電儲水,學生的營養午餐也都能自給自足;未來將接受許多訪客,成為取經的對象。

看來,雷諾茲的建築理念種子不僅已在許多地方開花結果,也在下一代的心裡生根發芽了。

何時他的「大地之舟」也會開向台灣呢?大家且拭目以待!不過,在此之前,不妨也效法雷諾茲的行徑,試著將手邊的「垃圾」變身為有用的「黃金」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