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10周年 在愛與感恩中重生

 |2018.05.12
1450觀看次
字級
一群馬鹿小學4年級的孩子得知記者10年回訪時,用感恩的手勢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愛。 圖/新華社
感恩協助,讓孩子有了新生活。 圖/新華社
災後10年的汶川縣映秀鎮。 圖/新華社
2008年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後汶川縣 映秀鎮。 圖/新華社
映秀鎮民居如今欣欣向榮。圖/新華社

文/新華社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四川汶川發生八級強震,造成一點二億多平方米民房倒塌、六萬九千二百二十七人罹難、三十七萬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受傷、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失蹤,以及一千五百多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八千四百五十一億元。

過去十年來,大陸東中部十九個省市區,以不低於百分之一的財力開展對口支援。如今,小鎮涅槃重生,為了保證建築抗震性能,抗震設計採用「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防目標,五十一個重災區的十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修通的城鄉公路可以繞地球一圈多……

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際,記者回訪汶川大地震重災區「三川」之地——汶川、北川、青川。曾經滿目瘡痍的地震災區經過科學救災、重建,如今浴火重生,煥發著勃勃生機。「湧泉之恩、滴水相報」(意思是,無論怎麼感恩,相對國家和社會的大愛,我們都太微不足道,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是記者聽到當地群眾說得最多的話語。

大愛匯聚 我們不能忘記


其中,汶川縣映秀鎮如今已變成風景區。古色古香的集鎮路面乾淨,餐館、茶館、土特產店鋪林立。不時可見過往遊客拿出手機拍照。

映秀鎮中灘堡村支部書記楊雲兵說,來自各地的人,為映秀的搶險救援和災後重建付出了巨大心血。「大愛匯聚這裡才有了映秀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

在汶川震區,村民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們的報恩感恩之心。例如二○一○年,玉樹地震發生後,在北川板房區賣衣服的小販,攔住剛剛進貨回來的小貨車,直接把車上的衣物打包發往玉樹災區。二○一七年六月二十四日,茂縣發生山體高位滑坡,掩埋山腰村莊。楊雲兵和映秀群眾一道,自發前往支援。一位在茂縣救援現場的退役軍人告訴記者,在四川救災一線,周邊群眾會自發送來飯菜,他們的感恩報恩之心格外真誠。

對大多數震區群眾而言,熱心公益、幫扶他人已經變成一種自覺。

今年春節,汶川縣映秀鎮周邊一個村落發生火警,映秀村民自發買了大米、食用油前去看望。映秀鎮黨委書記蔡代敏說,這些都是群眾自發的,黨委政府並未要求他們這麼做。「村民都懷著感恩的心傳遞著大愛,這已經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了。」

在汶川映秀鎮,利用災後重建安置房屋開辦豆花飯莊的楊雲剛說,在震區無論多大的矛盾,如今都煙消雲散。鄰里有難,大家都會互相幫襯。「經歷過生死,患難與共,誰會在意其他的東西呢?」楊雲剛說,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更讓他們在心底埋下感恩的種子。蔡代敏說,災後重建,大家倍加珍惜親情友情,也更加懂得感恩和關愛他人。

在汶川震區的集鎮鄉村,一棟棟漂亮的民居掩映在山花、綠葉間。在一些農村聚居點或健身廣場,一些老年人在悠閒地散步。時間沖淡了人們的傷痛,聚合了人們的感恩之心。

今年,汶川縣將五月十二日確立為汶川「感恩日」愛的湧泉,奔流不息。

志願服務 幫助更多的人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杜燦燦用泰戈爾這句詩概括自己的震後十年。這位二十九歲的姑娘是成都一家公益組織──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的負責人之一。這家頗具規模的公益組織已在成都一千多個社區扎根,從事困境人群救助、社區環保等志願服務。

提起自己的職業選擇,杜燦燦追溯到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那場地震為北川老縣城帶來毀滅性破壞,當年在北川中學就讀高三的杜燦燦在災難中目睹了生離死別,親歷了同學離去的悲慟。震後,她和倖存者被轉移到另一所學校避難,得到了志願者的種種幫助。從那時起,她便在心底埋下了「志願服務」的種子,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專職志願者。

在被稱為「中國志願者元年」的二○○八年,震後百萬志願者湧入四川,根據官方統計,「五一二」抗震救災中,受災地區累計接受志願者報名一百一十八萬多人,有組織地派遣志願者十八萬多人,志願服務一百七十八萬多人次。

那一年,志願服務精神在災區撒下蓬勃發展的種子,許多志願者團隊在災區孕育誕生。一些團隊一直在四川堅守至今,在災後重建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共青團四川省委社會聯絡負責人表示,從汶川地震十八萬多名志願者湧入四川災區,到蘆山地震後培育帶不走的本土公益社會組織,再到九寨溝震後的有序救援,近十年間,志願者和社會組織迅速成長,專業化水平日益提升,能更從容應對災難,全方位參與社會治理實踐。

「十年前,志願者們幫助了我,十年後,我也成了一名志願者。」杜燦燦說,她很慶幸自己的選擇,會始終朝著「幫助更多困難的人」的目標一路前行。

災後重建1
玫瑰谷 打造甜蜜事業


穀雨時節,位於川西平原西緣、龍門山腳下的中國玫瑰谷,萬畝玫瑰盛開。

五十三歲的綿竹市土門鎮天寶村村民宋華江一大早就忙著下地採摘玫瑰花。「汶川地震時天寶村好多房子都倒塌了,後來政府統一規畫住房,並引入玫瑰產業。去年我承包採摘鮮花和務工,純收入有四萬元(人民幣),加上兒子和妻子的務工收入,全家純收入過十萬元(人民幣)」。

宋華江說,過去土地只種農作物時,僅夠糊口和餵養一些家禽。如今,家家戶戶收入翻了好幾倍,日子愈過愈紅火。「天上掉下個玫瑰谷,龍門山人打心裡高興啊。」

玫瑰谷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說起玫瑰谷的由來,銀谷控股集團總裁助理邱世忠如數家珍。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玫瑰谷所在地四川綿竹市滿目瘡痍,是地震重災區。二○○九年,來自北京的銀谷控股集團到綿竹參與災後重建。「在重建中,我們認為幫助老百姓把房子修好僅是第一步,關鍵還得發展產業,讓老百姓持續增收。」邱世忠說,在產業選擇上,銀谷控股集團發現綿竹的自然條件適合玫瑰種植。他們從保加利亞引進「大馬士革」玫瑰三號品種,並在土門鎮麓棠村進行種植試驗,在土壤改良、育苗、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在綿竹種植「大馬士革玫瑰」的核心技術。截至目前,銀谷集團已累計投資約人民幣六點二億元,在土門、廣濟、遵道等鄉鎮流轉土地二萬四千八百畝推廣玫瑰種植,現已成功種植了一萬二千畝。

二○一五年,這片玫瑰種植基地被中國花卉協會授名為「中國玫瑰谷」。今年一月,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建設「四川綿竹國家玫瑰公園」。據不完全統計,玫瑰谷項目每年帶動土門、廣濟、遵道等鄉鎮農民增收約一點三五億元。

「中國玫瑰谷項目建設始終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讓鄉村變得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價值,這也是綿竹近年來轉型發展的縮影。」綿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鄧偉告訴記者。

災後重建2
古羌寨 煥發蓬勃生機


寬敞的水泥路從岷江河谷蜿蜒而上,直達山巔。極目遠眺蒼茫群山和山腰的白雲,已然到了山頂的千年古羌寨——四川省汶川縣蘿蔔寨。

木門、小巷,黃泥夯築的古羌寨縱橫勾連。白石、羊頭,磚混結構的新羌寨亦頗具民族特色。坐下泡一碗清茶,閒來摘幾顆櫻桃、脆李,遊客在茶馬古道上感悟「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每位遊客一天吃住「全包」僅花人民幣一百二十元,村民王保健在羌家樂裡忙得高興。但是有六個客人,王保健是萬萬不會收錢的。

十年前的汶川地震,讓古羌寨裡的二百多戶夯土房倒塌,四十多人遇難,王保健貸款修的羌家樂也被夷為平地。緩過神來的王保健在廢墟中反覆尋覓,唯一還能用的器物是一台消毒櫃,重開羌家樂只能是一個夢想。

「地震之後一直聯繫不到你,你們一家還好嗎……」二○○九年通信恢復後,王保健收到了一位遊客從重慶寄來的信。得知他的窘境,有六位客人鼓勵他「挺住」,並主動借給他人民幣二十六萬元。靠這筆雪中送炭的愛心借款,王保健重整旗鼓,修建了近七百平方米的新客棧。靠打理十八間客房、二點八畝水果和蔬菜,一年純收入超過人民幣四萬元。

「要感恩的人還有很多,有的連名字都不知道。」王保健說。地震後路不通,解放軍徒步翻山背來救災物資,一千多名鄉親有了救命糧;各路救援力量救治傷員,清理廢墟;廣東省江門市援建隊伍幫助重建住房和基礎設施……社會的大愛讓王保健走出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並有了新的家。他把新的羌家樂取名為「吉篝耶北薩」,意為「到家了」。

在蘿蔔寨,這樣的羌家樂有數十家。「去年全寨旅遊直接收入三百多萬元(人民幣),人均增收三千多元。」村主任王福勇說。

旅遊的發展,還讓山坡地上長出了「搖錢樹」。「山上地薄又缺水,過去主要種土豆(馬鈴薯)、玉米。玉米畝產才六百多斤,勉強溫飽。」六十四歲的羌族老漢王賢貴說,遊客多了水果不愁銷,大櫻桃二十元一斤、羌紅脆李四元一斤,好年景一畝水果能賣近二萬元。

櫻桃好吃樹難栽,選種、修枝、嫁接、採摘都是技術活,為了讓群眾學會新的增收方法,當地政府派出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村民種果樹的「新手藝」。

「現在村裡三百多畝大櫻桃、二百多畝李子已經掛果,一年銷售五百七十多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從十年前的一千一百多元增長到去年的一點三萬元。」村裡的老會計王國雲說。

果樹能更好保持水土,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山更綠了、生活更好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又返回家鄉,古羌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