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大王網路走紅 創新表達 拉近莫高窟

文╱記者黃文新 |2018.04.28
2541觀看次
字級
莫高窟北窟遠景。圖╱新華社
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圖╱新華社
敦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關於壁畫中愛情故事的推文。圖╱新華社
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婦女節展現壁畫中妝容。圖╱新華社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編輯新媒體訊息。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文新

當小狗樂樂渾身汙水的狼狽形象,成為莫高窟官方微博發布其棧道因積水暫停開放通知的配圖,短短幾天,莫高窟官方微博粉絲量就從七萬增加到超過十四萬,評論接近八千條。樂樂的走紅並非偶然,通俗化的解讀、新媒體的運用,早已拉近民眾與敦煌莫高窟的距離。

樂樂大王行走莫高窟

今年四月四日一大早,小狗樂樂照例出門「巡山」,誰知大風降溫帶來的雨夾雪讓莫高窟窟區內多處積水,回來時樂樂滿身泥水、狼狽不堪,糗態被人拍照後在微信裡傳開。

敦煌研究院推廣號編輯王芳芳靈機一動,將圖配在暫時閉窟的通告裡。「因窟區降雨夾雪,棧道積水嚴重,莫高窟今日(四月四日)上午暫停開放。窟霸樂樂大王早起巡山已回,路況可見圖片」。

於是,網友樂了,紛紛留言道:「因為一條微博粉上一個官微」、「上次去莫高窟你還不是網紅,下次去能摸摸你嗎」、「封你為莫高窟上行走侍衛」……

這隻名為「樂樂」的小狗,今年五歲,從小在莫高窟長大,是敦煌研究院接待部門衛張大叔的萌寵。平日牠獨步窟區巡邏,集敬業與傲嬌於一身。此次樂樂突然紅了起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樂樂大王絕對真愛莫高窟。

今年張大叔退休回城,帶走了樂樂,不料,第二天樂樂徒步二十多公里,穿過城市的車流、吹著沙漠公路的寒風跑回了莫高窟。當樂樂出現的那一刻,無從考證是否有人淚目,但可以肯定,初春的陽光一定灑在牠身上。

於是,樂樂就留了下來,吃著接待部的百家飯,依舊喜歡兜裡有零食的女講解員……網友不斷通過微博留言想要看到更多樂樂大王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王芳芳在微博上一邊回應,一邊不忘普及知識:「雖然留言都是要看樂樂大王的,但是想說巡山真的很忙,畢竟莫高窟保護區一千三百四十四平方公里!」

原來莫高窟是這樣的

除了樂樂大王萌化了網友,莫高窟裡的壁畫透過通俗化解讀後,也在網路上持續推出並熱傳。

莫高窟裡的壁畫大多以宗教題材為主,卻也包含文化、經濟、生活層面,詳盡記載了人們最為質樸的親情、友情、愛情。二○一七年情人節的微信公眾號曾推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秀清先生的〈愛情兩個字,好辛苦!——敦煌壁畫中與愛情相關的圖像〉一文。其中,《難陀出家因緣故事畫》、《梵志夫婦摘花因緣故事畫》、莫高窟第八十五窟「樹下彈箏圖」等內容隱隱透出「縱然有千言萬語,也不知從何說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思量,自難忘。君去後,誰為我描眉化妝?誰為我綰起長髮?」

淒美愛情,讓人淚目,如果妝容哭花了,莫高窟裡也有彩妝教學。今年三八婦女節,敦煌研究院的微信公眾號為廣大女士送上一篇〈今日宜盛妝,美人霓裳花鈿紅妝〉,解鎖舊時女子畫眉點唇之術「攻略圖」。

峨髻、敷粉、染面脂,點唇、半臂、石榴裙。詩人李白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盛唐女子愛美極致表現,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被完好保存。其中第一百三十窟的《都督夫人禮佛圖》更成為女性化妝與服飾搭配的理論性參考。

當然,除了情感和時尚主題,民俗風俗也是莫高窟所記載的重要內容。

從二○一六年開始,敦煌研究院透過微信微博普及二十四節氣知識。這個被譽為中華民族第五大發明的自然人文精粹,在莫高窟壁畫和敦煌文獻中均有據可查。以今年的清明主題為例,從莫高窟第四百五十四窟的「墓園圖」、第二百三十六窟的「食品圖」、第一百四十六窟的「飲宴圖」等,體現出古人在「去冬節一百五日」過寒食清明節的情景。而且,據敦煌文獻《進奏院狀上》所示,唐朝就有清明小長假,而且是四天,比現在還多一天。

互聯網時代 人人都在莫高窟

科技門檻的不斷逾越,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千里之外觸手可及,千年往事近在眼前。通俗化的解讀憑借新媒體的便捷,使得人們不再霧裡看花,而是清風拂面。

敦煌研究院分別於二○一三年和二○一四年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敦煌研究院」及微博賬號「莫高窟」。

蘭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韓亮表示,莫高窟的經典與新媒體承載之力毫無違和感,開放、包容、吸收,成為內容與傳播方式共同的氣質。「紀錄的價值在於流傳,莫高窟的內核是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應該用最直觀的方式傳遞給民眾。」

敦煌研究院推廣號編輯王芳芳還記得二○一四年進入研究所後發的第一篇微博內容,那是關於「九色鹿」的故事,粉絲們似乎打開了童年的記憶,直至半夜,跟帖不斷:「原來這個傳說來自於莫高窟壁畫」「那是對於善良最懵懂的啟蒙,多少次伴我入眠」……

文物也是有壽命的,最終還是會消逝。

一九九○年代,敦煌研究院發起了「數字敦煌」項目,利用現代科技,將每一個洞窟進行拍攝、拼接、展示。二十多年過去,現在已經完成了一百五十個洞窟圖像的採集工作,將近八十個洞窟完成了後期處理工作。如今的「數字敦煌」項目已實現了壁畫的數字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後上線,並實現三十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在更廣範圍裡促進了敦煌文化藝術傳播和交流。未來的體驗空間開發,可以無論身處世界何處都能如同行走於真實的洞窟。

「我們正在努力成為傳統文化和當下時代的連接者,文化遺產的形象要變得親切可愛,讓大家把莫高窟帶回家,以文化滋養社會。」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主任孫志軍說。

莫高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可貴精神和審美情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正確的理解加以通俗易懂的詮釋,讓傳承更加具體形象。

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前世今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省敦煌市,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莫高窟現存洞窟七百三十五個,其中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面積四萬五千平方公尺,彩塑二千二百九十多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莫高窟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家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石窟營建的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史上從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巔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敦煌石窟壁畫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二百多個音樂題材洞窟加之曲譜和其他音樂資料,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古代的舞蹈形象,現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稱舞蹈藝術的博物館。敦煌石窟藝術中有十分豐富的建築史資料,成千成萬座不同類型的建築畫,展示了一部中國建築史。

一九六一年,莫高窟被中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八七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