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一堂溫柔豪傑的形象學

文/鄧名敦 |2018.04.23
1871觀看次
字級

文/鄧名敦

人愈到中年,愈發覺得年少時不經意種下的種籽,在時間的澆灌下,悄悄地蔚然成蔭。許多性子已然根深蒂固,偏見更像失速的列車,難以抑制地奔馳而去。

美國小說家福克納曾說:「過去永遠不死,過去甚至不會過去。」現在的自己,正是過去一切的總和。偶爾,我們未經深思便脫口而出的話,某個層度反映了自己未曾察覺的刻板印象與思想誤區。

一次課堂中,與學生剖析三國大勢和導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起諸葛亮該在歷史上幾位不世出的軍師、謀士之中排行第幾。大多學生認為諸葛亮肯定是古往今來第一,畢竟草船借箭、空城計、求東風等事蹟如雷貫耳,他不排第一,誰堪當第一?

酣談之際,有個比較熟稔歷史掌故的學生說了「張良」這個名字,立即引來幾位同學的訕笑:「拜託,司馬遷都說他像個女人了,怎麼當第一?」

這番言詞,雖是同學課間閒聊的戲言,但深思一層來看,張良不配當第一的可能原因,是他長得像婦道人家?還是女人本就不該在一向男人當道的爭霸大業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史記.留侯世家》的最後一段,司馬遷自述在親睹張良傳世的遺像前,也曾推想張良是個「魁梧奇偉」的男子,否則怎麼配得上漢高祖劉邦給予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的讚歎呢?很顯然地,自古以來對於建立不世功勛者的潛在想像,往往與英偉的奇男子連結,決計與深閨婦人的溫柔樣貌毫無瓜葛。

事實上,張良的樣貌如何,現代人無從得知,只能由司馬遷筆下的寥寥數語去想像。但是,細細翻看司馬遷對張良一生行止、際遇的描述,想打破形象制約的用心與強調成大事者的內涵,是十分明顯的。

張良的先祖世居韓國,累世在韓國擔任要職。秦皇統一六合後,張良為報國仇家恨,便雇了力士在博浪沙投椎狙擊秦皇的車駕,沒想到誤中副車,惹得秦皇震怒而大索天下。這段時期的張良,年輕氣盛、不顧後果的缺點畢露無遺。

然而,在逃躲追緝過程時奇遇黃石老人一事,成為張良一生行事風格的轉折;爾後,從司馬遷的敘事中,可以得到許多印證。

舉例來說,劉邦初破咸陽時,一度想將秦宮內的珍寶美女據為己有,樊噲屢諫不遂,張良才進言。樊噲雖是個粗人,但他勸諫的內容想必與張良並無二致。

張良勸言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洞悉了人性貪婪、戀權的一面,故先不急於諫阻。等到劉邦聽了一些進言有所思索後,才陳言利弊,並從皇帝的高度為劉邦剖析為仁與不仁、善納與壅閉的得失。最了不得的是,張良並不居功,而是將勸諫之善歸功於樊噲。

從這一段不難看出張良的沉穩、善於梳理人際關係的優點,也因為這個關係,之後的鴻門宴、劉邦登基分封功臣、保立太子等事,都可以看到張良如何在凶險的皇室與朝堂的權力鬥爭中,游刃有餘地全身而退。

司馬遷刻意把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的描述放在文末,連貫上文看來,反倒是對張良的一種稱讚。樣貌、性別從來與成就沒有半點關係,孔子不也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嗎?那麼,當我們慣於以自己的思維批判論斷一切時,是否也該三思而後言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