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的今天誕生 26年前最美時被拆…中華商場 仍在台北人心中

 |2018.04.22
6451觀看次
字級
中華商場過去是台灣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圖/資料照片
在中華商場出生的高國忠,至今還能畫出當年的店面樣式。圖/陳靖宜
中華商場一九九二年拆除,三十一年榮景走入歷史。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百貨地標,儘管在一九九二年拆除,消失二十六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有人說,中華商場在最美麗的時候被拆,讓大家格外懷念。

中華商場原位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八棟三層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一千六百多個承租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五十七年前台灣沒有百貨公司,中華商場販售全台最新鮮的玩意,舉凡珍珠瑪瑙、音響電腦、南北美食、西服戲服、皮件骨董都有,還有診所、咖啡廳、寵物店,可說食衣住行育樂都包。

萬華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說,年過四十五歲的台北人,就算沒來過,也曾路過、聽過;小朋友考得好,獎勵就是去商場購物。少棒球員拿下威廉波特世界冠軍後遊行,或旅外藝人回台,一定行經中華商場,許多人站上天橋圍觀,中華路人山人海。一九六五年國際牌率先在中華商場頂樓架起霓虹燈看板,隨後看板愈聚愈多,把台北點綴成不夜城。民眾搭火車到台北,遠遠就可看到霓虹燈,對台北的第一印象可說就是繁榮的中華商場。

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到中華商場拍攝;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在中華商場的故事;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在中華商場長大,父親開設戲靴店,舞台劇《京戲啟示錄》就是李家傳記;這些創作反映出台北人的集體記憶。

建也美化市容

拆也美化市容

中華商場因美化市容而建,卻也因美化市容被拆。張哲生說,早年部分老兵、軍眷在中華路搭竹棚、木屋做小生意,違建嚴重,前總統蔣中正為整頓市容,下令興建住商混合大樓,安置居民並發展商業。起初規畫一樓開店,二、三樓當住家;店家生意漸好,便往二樓擴展。

住戶盧寶鐘說,中華商場是先進的商業聚落,但衛生設備顯得落後,一層樓只有八間公廁,沒有衛浴,住戶在家中放便盆,想洗澡得到鄰近圓環。氣味、衛生和隱私不佳的生活,逐漸令人無法忍受,加上發生店家坑騙、幫派勒索案件,商場形象大傷。

壓垮中華商場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興建捷運;當時台北市長黃大洲為改善市容、降低捷運興建成本,決定拆除中華商場,「把中華路變成台灣的香榭大道」,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中華商場正式拆除。

中華商場拆除後,八百多戶轉往台北地下街營業,二百多戶到站前地下街,五十多戶到東區地下街,其他選擇申請安置費或國宅。

仁棟長大的高國忠說,當年他家小小制服店一天可做四百、五百件,現在一天做不到一、兩件。還在中華路營業的張記韮菜水煎包,有許多老人家仍喜歡來吃點心,「品嘗的是回憶」。忠棟、孝棟多電器和音響商家,後來再集中為知名的光華商場,開創另番榮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