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結合AI 提升診治精準度

 |2018.03.22
1027觀看次
字級
目前AI機器人已運用於病患陪伴、醫院引導。圖/魏忻忻

【本報台北訊】近年智慧醫療議題熱門,不少人問,醫療AI機器人出現後醫師會被取代嗎?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在解剖一群死於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後,回溯病人生前就醫,僅有二成八的醫師能對病人下出診斷,雖治療時間拉長能提高準確度,但醫生有時也會失準。隨著AI機器人及大數據運算出現,提高醫療精準度也考驗醫師工作模式。

科技部推動「國際產學聯盟」,鼓勵國內各校與業界結盟研發,國立政治大學及陽明大學昨舉行結盟儀式,將發展國內醫療結合AI人工智慧,改善銀髮族的健康生活。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說,醫學發展歷經好幾千年,早在西元六世紀古書就記載隋煬帝:「口乾舌燥,每日飲水數升,排尿數升,漸漸形枯骨立。」以症狀判斷為糖尿病,推估三、四千年前的法老王、漢高祖、漢武帝有久不癒合的傷口,可能都是糖尿病,當時可說是一門絕症。

改變從古至今 臨床診斷

陳亮恭舉例,直到十九世紀,倫敦一名科學家第一次從血液分離出糖,糖尿病的奧祕、胰島素治療才慢慢展開,直到二十世紀才發明血糖試紙檢測儀,近五十年來醫療才開始廣泛討論糖尿病。從古至今,醫學都是從臨床表徵下診斷,但近年醫療面臨科技的發展帶來衝擊,考驗醫師智慧。

陳亮恭指出,當前生物科技能從血液中測出一萬種代謝物質,但要找出與糖尿病相關的因子,經常是那關鍵的幾十種因子的互動模式,傳統上醫師並無能力進行分析,必須透過AI人工智慧解讀。

因此,當醫療結合AI人工智慧,大數據資料能提供訊息甚至診斷,比起以前醫療人員須進行細胞、動物實驗累積發現致病機轉,以帕金森氏症來說,人工智慧能透過海量數據看到人腦的整體結構與網絡連結,甚至有機會發現新致病機轉。

人工智慧雖然神奇,但陳亮恭說,醫師並不會被完全取代,而是會從大數據中發現端倪,進一步再去延伸進行動物、人體試驗等讓醫療突破進展,和人工智慧和平共處。人類也才能知道如何繼續往下走,例如,當前熱門的人臉辨識科技,未來有機會用來提升個人健康風險評估,運用在金融公司精算更準確的保費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