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夜好眠 專家:養成睡眠儀式

 |2018.03.19
524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全台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慢性失眠之苦,臨床心理師說,想避免失眠,可嘗試養成「睡眠儀式」,如睡覺前洗澡、寫下今天的煩惱等,一做這些事情,身體就會知道「睡覺時間到了」。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台灣在治療失眠上仍以藥物為主,恐治標不治本。

吳家碩說,安眠藥可以讓大腦快速進入休息狀態、幫助睡眠,但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少,例如容易產生依賴性、藥量越用越多;其次是大腦雖休息,但身體還沒接到休息指令,就容易夢遊,曾遇過患者用藥睡覺後還起床煮東西、吃飯,相當危險。

面對失眠,國際間已陸續改以認知行為治療取代藥物,吳家碩表示,認知行為治療除了初期效果和藥物一樣外,長期效果甚至比藥物更好,還可以減低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

他解釋,認知行為治療就是改變失眠者的「認知」和「行為」,失眠者常常在睡覺的認知上相當執著,例如必須在晚上十一時以前上床睡覺;行為則包括錯誤的睡前習慣,例如睡前滑手機、睡前工作等,都可能造成睡前焦慮,無法放鬆。

想避免失眠,吳家碩提出三點呼籲,首先是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例如睡覺前洗澡、寫下今天的煩惱等,未來只要一做這些事情,身體就會知道「睡覺時間到了」。

其次就是花時間放鬆,不論是瑜伽、紓壓、聽音樂,只要能讓身體放鬆就能更容易入眠;另外,他建議民眾和床「打好關係」,盡量避免在床上工作、滑手機或看電視,讓床成為睡覺的地方。

吳家碩建議,民眾若躺在床上三十分鐘睡不著、每周半夜醒來或提早醒來超過三次,而且持續長達三個月,就應盡速就醫治療,否則恐因精神不好、壓力大,讓失眠陷入惡性循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