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諾 奉獻一生

文/慈容(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 |2018.03.15
1236觀看次
字級
大師與慈容法師
大師與前交通銀行經理徐槐生居士發起創辦之大慈育幼院早期的院童成家,大師與慈容法師(大師左一)、依空法師(大師左二)等前往祝福。圖/資料照片

文/慈容(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12歲出家,至今年農曆二月初一出家80年,從小沙彌到老和尚,從孑然一身到弘法五大洲,始終不忘初心,他的一生如偈云: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回想追隨師父這六十多年時光,

從他身上,實在有數不盡的特質,

以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無盡的慈悲、智慧、發心、願行……

目前的佛教界,尤其是漢傳佛教,具有80年僧臘的出家人可謂微乎其微;尤其可貴的是童年出家,從佛門最年幼的「小沙彌」做為起點,經過傳統叢林宗下、教下、律下完整參學資歷,進而走向全球五大洲弘法,成為名揚世界的「一代大師」!今年(2018),師父出家80年了,可以說,這「80年」改變了近代佛教史。

回想追隨師父這六十多年時光,從他身上,實在有數不盡的特質,以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無盡的慈悲、智慧、發心、願行……,舉例來說,例如他「千金一諾」。1938年農曆二月初一,當時12歲的師父剃度出家了,因為隨口的一句「我要出家」,為了當時這個承諾,直到今天他92歲了,80年來,他從來沒有為這句承諾改變過。

又例如,他「安貧淡泊」。不論是在棲霞、焦山受教育時,乃至1949年到了台灣,他身邊都不曾有親友、師長的提攜幫忙,可以想像他隻身奮鬥,異鄉弘法的艱辛。縱然生活如此艱苦,師父仍舊堅持「出家」的信念,努力從事弘法工作。

師父到台灣時不過23歲,那時宜蘭的信徒也不認識他,經過幾年,尤其是師父在新竹青草湖的「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主任,他的講說布教讓人們感到歡喜,宜蘭的人就邀請他來雷音寺講經。那時台灣佛教的寺廟幾乎是關起門,鮮少有人走出來講經弘法。

記得當時(1953)我才17歲,有一次經過雷音寺,出於好奇,我決定走進去看看。我看到很多人在忙碌,於是我走上前,發現他們在打包一本新出版的書,其中有人要我一起幫忙,我就加入他們的打包工作。這本書就是《釋迦牟尼佛傳》,是師父剛出版的新書,正準備郵寄出去。當時師父也在現場,還送了我一本,也是這本書,才讓我有機會了解到佛教的內涵、義理,而不是神佛不分,認為佛教是年紀大的人為了家庭平安、身體健康才來誦經禮拜,是「有所求」的信仰。當然師父也不排斥這些作法,只是提供了另外的途徑給人們懂得佛法是什麼、佛教要做什麼。

觀機逗教 度眾層次宏廣

開始參與雷音寺的活動後,身邊周圍的人都在笑我,因為那時候佛教很落伍,一般人認為一個四肢健全的年輕人會到佛教裡,一定是走投無路的失敗者。所以當時我會解釋說:「我不是去信佛,而是參加合唱團。」這也是師父的高明智慧,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佛教,通過各種方式把佛法傳播出去。那時候,確實也因為佛教的音樂、歌唱吸引了我,所以我參加「青年歌詠隊」,而後隨師父下鄉布教。為了讓年輕人更了解佛法,師父寫了很多佛教歌詞,並請知名的音樂家譜曲;每次寫了新的歌,師父都會為我們講解、上課,讓我們了解歌詞的意義。他所作的佛教歌曲不僅琅琅上口,好唱易記,重要的是文詞優美,非常攝受我們年輕人。

師父自己講過,他很遺憾喉嚨不好,自稱五音不全。可是仔細一想實在奇妙,那時才二十幾歲的師父,乍到宜蘭這樣保守的鄉下,卻懂得用音樂度眾,以歌唱接引年輕人。從佛教傳播歷史看來,這是非常獨特並具有重大意義的,等同這些佛教聖歌,為傳統佛教打開了封閉已久的門窗,為佛教帶來了青年人。

再有,師父在台灣生活近70年,他雖然不會講台灣話,但所度化影響的人,不論士農工商,連年紀大的老人,甚至聽不懂佛法的小孩子,都對師父充滿了尊敬;青年人見到師父,總是高喊「大師我愛您」以表達景仰。這樣「老少咸宜」的情況,都因為他待人的慈悲、對人的關懷,還有利益他人的能量,所感召來的結果。師父一再強調,作為一個出家人,佛教要從事社會服務工作,要走入人間,要關懷群眾,過去佛教一直被誤解,認為學佛、出家只是在誦經、拜佛、求個人平安,因此若不改變,佛法再好也沒有人認同。

尤其,我印象最深的是師父個人極為親切,總會給我們青年人歡喜。有段時間師父在雷音寺講經,那時我每週去聽一次,結果才發現他每天都在講經,原來佛堂天天大開法筵。這些種種的因緣改變著我對佛教的認知,包括師父的著作、言行和對人態度。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從來沒有因為個人苦樂而抱怨、訴苦。他在教導學生時,曾講過一句話:「吃苦不要緊,要有耐力,忍耐是營養、是養分,人可以在苦難中成長。」當時我沒辦法體會,心想忍耐怎麼會有營養呢?

跟隨師父這麼多年,看到他總是給人喜樂、信心、力量,所做的事也廣為人們接受;但事實上他這一路走來,受到教界多人打壓、排斥,因為弘揚佛教的方式與傳統不同,勢必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障礙、挫折,但是他從來不叫苦,總是想辦法突破困難。即便對於自己生病,他仍舊「以病為友」,努力堅持工作,從不以為苦!我們也可以在他的寫作中發現,很多修行方法和智慧都是在生活工作中,與人相處的委屈打擊裡,所成長出來的!於是他說「經一分挫折,得一分見識;多受一分委屈,就多一分力量」。

胸懷法界 一生給人歡喜

作為一個出家人,師父的養成確實了不起,因為他不是叫別人做,而是自我要求,親身體悟。例如他這一生開山建寺辦大學、辦電視台、辦報紙,飽受沒有錢的苦;他創新弘法型式,備受佛教內部排斥誤解的苦,但是他沒有怨恨,為了佛教,只是堅持著我願意「給」。比如1949年時,台灣有一批來自大陸的出家人、居士,因為都是單獨一人,沒有寺院或兒孫的照顧,後來年紀大了無人關心,師父就發願要代替佛祖來報恩,照護他們終養天年。像在監獄裡布教達二十多年的趙茂林居士,以及嘉義溶劑廠廠長吳大海、台碱公司總經理戈本捷居士賢伉儷,還有李鴻章的姪孫女李逸塵居士等,師父都曾邀請他們住進佛光精舍。這些都出於師父的慈悲心、關懷心,從中可見師父的溫暖細心、真誠情義。

說到師父對於漢傳佛教的貢獻,佛教在漫長的歷史弘傳過程中,宗派發展多少會呈現方向上的差異,師父心胸寬闊,他對於宗派的看法總會站在「佛教」,而不是某一個派別的高度,力求全體佛教和諧完整的發展。另一方面,師父與世界佛教交流往來,比如說:跟日本佛教舉辦宗教聯誼會;與藏傳佛教會議,透過中華漢藏文化協會,師父盡心盡力幫助他們使其有所作為;再看各宗教之間,師父樂於跟其他宗教交朋友,像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羅光總主教、丁松筠神父等等,都是他深刻相交,相互支持的好朋友。

記得我被派到美國西來寺去的時候,師父再三囑咐,美國畢竟以基督教為主,在當地不管受到怎樣的對待,即便被排斥也不要計較,一定跟其他宗教和平相處。因此每年1月1日元旦,我們邀請美國各界的宗教,一起為世界祈求和平;4月8日佛誕日,我們也會聯合所有在美國的佛教團體,如: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等,共同慶祝佛誕節,期望彼此共襄盛舉,為教爭榮。

實在說,美國的開山頗為不易,起初美國人不了解東方的佛教,建設過程障礙重重。但是後來西來寺建立起來後,佛教與各界開始有了交流,慢慢地美國社會對佛教的觀感就有了不同。美國慣例,議會開會前都會請宗教前往主持祈福灑淨,而後才開始會議,常規都是請基督教神職人員進行,但是有了西來寺後,開始邀請佛教主持開議的祈福。在我擔任住持時,就曾應Sacramento議會邀請,前往主持祈福典禮。這都源於師父向來重視與當地民眾、政府部門的友善往來,包括教育界、文化界、商界。我們都知道,師父一生沒有一張學校的畢業證書,但是現在,全世界如美洲、澳洲、歐洲、大陸等國家地區的著名大學,總共給了師父三十多張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的證書,美國就是最早頒發給師父的國家。

建設道場 弘法全球五洲

講到道場建設,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將近300個道場,幾乎都是起源於當地華人華僑對於師父的請求,希望可以在當地建立道場弘揚佛法,給他們提供精神食糧。師父也最能體會信徒這樣的渴望,他們身在海外,語言不通,內心空虛,精神孤獨,他們需要佛教、需要信仰。因此為了成就他人,師父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寺院,佛教也因此傳遍了世界。

縱觀師父一生,做任何事情從來沒有刻意想達到什麼目的,其所有事業的緣起,完全在於「給予他人、服務奉獻」的過程中,自然成就的。師父常常教導:「佛教是為大眾服務的,我們希望人民安樂、世界和平。」佛光山在海外的開發,幾乎都源於師父幫助別人的初心,過程必有很多困難,但師父的心願即是給人歡喜。

值此師父出家80年之際,回憶一點與師父互動的往事,以為紀念。實在說,一個出家人的一生,師父已在他寫的〈為僧之道〉說盡了一切,點點滴滴,看似尋常,一個修道人的培植,不只需日久年深養成,更是生生世世菩提心的發願!(節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