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安樂死」其實是非常愚蠢的死法!您所不知道的「安樂死」真相(十三)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8.03.11
156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安樂死」的迷思與盲點之六:「安樂死」尋求者與推動者的斷滅見──完全看不到「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續)

普世的眾生對於自我的生命,存在有二種極端的欲求:第一種是自我生命「存在及永恆延續」的欲求,也就是希望自我生命能夠青春永駐且無限長存,能夠不斷地享有財富、愛情、名位、權力等等,直到永遠。古來多少帝王信奉黃老,煉丹求仙,希望能夠長生不死。現代人則轉而求助於科技迷思的「冷凍人」或「複製人」,形式雖有異,其欲求一也。但是落在人生的現實面,希求肉體生命的永恆存在,終歸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及幻想。絕大多數現代人已經不再迷信我們的肉體真的能夠「長生不死」,但是仍然極力抗拒死亡的到來,希望能夠仗持醫療科技的進步,盡量延續死亡的蒞臨。

與上述第一種完全相反,第二種是自我生命「斷滅及不復存在」的欲求,乍看之下非常矛盾。其實這種「生命斷滅及不復存在」的欲求,就是一種「自殺」動機與行為的根源。當然「自殺現象」是非常複雜的個人與社會問題,有種種的個人加上環境的主、客觀因素,以及千奇百怪的不同原因。此外,自殺有種種深淺不同的意義層面,譬如:殉國、殉難、以死明志、以死謝罪等等,諸如此類則並非自我否定生命,而是以死亡作為生命的「另一種展現」,不屬於我現在要談的「自殺欲求」,各位讀者可以參閱拙作《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書中〈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一文。

我現在要談的「自殺欲求」,其核心思考是以「斷除生命」為終極目標,讓個人身心所有的痛苦、問題與煩惱能夠藉此「一筆勾消」,而「安樂死」就是他們認為能夠成功有效達到「斷除生命」的終極手段。

如果生命真的可以如其所願地「一了百了」,那麼對於尋求「安樂死」的人士而言,可真的是天大的福音,問題就在於有情的生命根本就不可能如此地「一了百了」,而是徹頭徹尾地「沒完沒了」,就如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有情的生命是「不生不滅」,這是佛教對於一切有情生命的如實知見。一言以蔽之,對於十法界的一切眾生而言,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生命之流,並不是(也不需要)被外力所創造出來的,這就是「不生」之義;同時也無法被任何力量所摧毀、終結或滅除,這就是「不滅」之義。

根據《唯識三十頌》(世親菩薩作.玄奘大師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如上所述,從佛教唯識學的觀點來看,一切有情生命的主體,亦即阿賴耶識(第八意識),連同末那識(第七意識),其存在及活動狀態為「恆轉如瀑流」,也就是像瀑布一樣地永恆不停轉動;要一直到有情個體證悟到阿羅漢的果位,才能夠因為「轉識成智」而將如瀑流般的意識(亦即「妄念」)轉化為般若智慧而畫下休止符。換言之,一切有情個體在尚未證悟到阿羅漢果位之前,即使在其肉體死亡的那一剎那,他的意識之流仍然像瀑流一般地波濤洶湧,不斷地流轉。

因此,如果我們將「死亡」定義為「個體生命的斷滅與消失」,那麼,從佛教的立場來看,這樣的「死亡」——亦即絕對意義的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也不成立的。一言以蔽之,有情的「生命」根本就不曾、也不會死亡,而是不斷地流轉,生死交替循環,無始無終。

我們所實際經驗到的「死亡」只是相對意義的死亡,亦即「分段生死」的轉捩點。換言之,有情眾生肉體的「死亡」,只是無限的靈性生命在跨越生死之際,所經歷的一種時空轉換狀態;從當世的角度觀之,是一期生命的落幕,從來世的角度觀之,則是過渡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