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破除災難的迷思

文/鄭石岩 |2018.03.11
1106觀看次
字級
摘自《起動適應力:適應當前環境,開拓美好願景》,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鄭石岩

防災是生存必備的知識和任務。只要你曾經學習過它,有心理準備,瞬間較能做出正確反應,身家財產就得到較多的保障。

人生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的過程,災難是諸多挑戰中的一種。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是失落的或傷痛的,有心理準備和懂得回應之道的人,總能化解它,甚至轉凶險為吉祥。

面對災難是生命的家常事,我們不能期待它不會找上門來;不可鴕鳥心態,避諱談它,心裡毫無準備,以致臨場不知所措,甚至敗下陣來,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無論是大自然的災難或意外事故,我們都得面對,並學習防治之道。然而一般人最大的迷思就是忌諱談它,以為那是不吉利的話題。

多年來我參與不少災難後的心理重建,做了許多觀察和訪談,從九二一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乃至生活和工作中受災難創傷的個案,我累積了不少心得,但最重要的發現是:對災難有心理準備,知道預做防災的人,受創較輕,也較能從創傷中走出來。此外,勇於面對心創,願意尋求協助的人,也較能從傷痛中復原。於是,忌諱做防災準備和不肯尋求創傷協助,是因應災難的最大迷思。

瞬間的一念

無論是地震、海嘯、洪水或土石流等天災,乃至意外事故之類,當事人在災難瞬間的一念,決定其安危和逃生的成敗。在這關鍵的剎那,有些人逃生或挽救的行動明快,故能安全脫身。有些人猶豫不決,或者一時不知所措,逃生或挽救危難的機會即刻消逝。訪問災難的倖存者,「罹難的夥伴為何來不及逃出?」這當然有許多現場的因素,但普遍都會提到,「很可惜!他在驚恐中變得僵直、退縮或呆滯,以致淪入災難的魔掌。」

從訪談中也發現,平時對防災救難有心理準備的人,他們較能保持鎮定,能在瞬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於是逃生或避免災難擴大的機率大大的提高。他們在千鈞一髮之際,近乎直覺的做了正確的行動,而且清醒的努力把握眼前的一線生機。九二一大地震中,一位倖免於難的年輕人說:「驚恐中我發現屋子往前倒,立刻轉往後門逃生,撿回了一命。往前門逃的人,就在門口被倒塌下來的牆壁壓死。」

我年輕時在深山工作,豪雨一來,最怕的就是山崩和土石流,整座山坡滑動如稀泥,簡直逃生無門。年長者總會持續觀察周遭變化,更要大家留心有沒有「地聲」,那是一種低沉微弱、從地底傳來的聲音。他們遇有警訊,就會帶大家逃離現場。

防災是生存必備的知識和任務。只要你曾經學習過它,有心理準備,瞬間較能做出正確反應,身家財產就得到較多的保障。一般人容易有的迷思是:災難不會發生在我身邊,或者祈求神賜平安,而忘了該學習防災應變的技巧。

(摘自《起動適應力:適應當前環境,開拓美好願景》,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家,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30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7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40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200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

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