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三百歲── 「時間管理」的智慧

文/知賢法師 |2018.03.11
1744觀看次
字級
「我們能活在世界上的時間有多長?」一個學生問了他的老師,儘管老師學問再高,當面對這樣的問題,也和學生有同樣的困惑。圖/李姿瑩
「我們能活在世界上的時間有多長?」一個學生問了他的老師,儘管老師學問再高,當面對這樣的問題,也和學生有同樣的困惑。圖/李姿瑩

文/知賢法師

「我們能活在世界上的時間有多長?」一個學生問了他的老師,儘管老師學問再高,當面對這樣的問題,也和學生有同樣的困惑。時常見到年老的長輩對年輕人以感嘆的口吻說道:「唉!時光怎麼過得如此快,想當年我們還享受著活力青春,如今一眨眼已七八十歲了,歲月真是不饒人,回想起過去,真的後悔沒有好好努力,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一定好好規畫管理我的人生。你們年輕人可不要步入我們的後塵,虛度時光啊!」年長的人們總是在歲月過了大半後透露對生命奢侈的企盼,更展露出對時間歲月快速流失的感嘆,道出我們的無助與渺小,縱然創造多少科技奇蹟,卻仍不免生命時間洪流裡,感嘆無法任意掌控時間,無力扭轉時間的變遷,我們時時活在對時間流逝的無助與懊悔之中。

「時間」到底是什麼東西?中古四世紀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曾表達他對時間的敘述:「時間是什麼?我知道它是什麼,但是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則無法明白的告訴他答案」。

事實上對於「時間」的了解,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它區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我們對時間「存在性」的認知,另一種則是對時間「概念性」的描述。

以時間「存在性」的觀點來看,從維基百科對時間的定義,「時間」被認為是一種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以科學的角度來觀察「時間」,它是一種尺度的概念,在物理學定義裡是一種純量,藉著時間,我們可以對事件發生的先後來按照「過去、現在、未來」的序列來加以確定,而時間也可以被用來衡量事件發生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的長短,例如:現在是中午十二點,要吃午餐了;路上塞車來不及趕上會議,開會已經都過五十分鐘了;我寫一分報告需要兩個半小時;或者我們會和朋友約會時互相約定,三十分鐘後,我們在餐廳見面等等。

然而,時間的長與短,除了以科學的量化概念來形容之外,我們也會以「概念性」的描述來說明我們客觀對時間長與短存在的態度與感覺。例如:我們會以「時間如箭,歲月如梭」形容時間的快速流逝;我們也以「時間就是金錢」來形容時間的寶貴及珍惜時間努力工作,浪費時間就等同少做了多少生意或少賺了多少錢;我們更會形容人與人之間感情良好,恨不得常常見面,而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比喻等等。

佛教對「時間」的概念更是有其特別的表達與見解,例如佛教把時間以更廣闊的視野而拉長為「過去、現在、未來」,也稱為「三世」,因而有「三世因果」的說法,更進一步而有「累劫累世」更長更遠的時空觀。佛教思想認為時間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因而我們愛惜時間,才真正懂得愛惜生命。〈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也以他的「人生三百歲」來表達其珍惜及善用每天時間,每個人一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當他人在無所事事或放逸玩樂時,星雲大師將一天當好幾天,讓時間可以做最大的運用,為大眾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業。如此說來,時間可謂是一種從過去,透過現下,直到將來,連續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過程所形成的軌跡。我們若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時間活出美好又有意義的人生,便要開始學習對生命時間做最好的管理。

很多人會問,我們既然掌握不了時間,時間又該如何去管理?答案會是令人失望的,時間是無法被我們管理的。其實「時間管理」並非要我們管理時間,時間的特徵便是它具有絕對的公平性。它的公平性在於對每一個人都以同樣的速度通過,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時間不會偏袒誰,對每個人公平地存在著。時間在這世界上是一種很獨特的資源,它對我們的供給是毫無彈性的,我們無法把時間做彈性的分配,今天比較忙就把時間挪用多一點,明天比較閒我們就少用一點,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們也無法把時間像金錢一樣將他先儲存蓄積起來,待累積後在需要時拿出來用。時間也是無法取代的,我們無法隨意把時間當禮物一般,致贈或取代給需要的人。當然時間更是一種無法失而復得的,浪費掉或失去後也無法再被賺取或找回來。因此,「時間」是一種不管你有沒有「在乎」它或有沒有「管理」它,它都會以自己的步調,頭也不回的流走,時間是無從被我們所管理的。

基於上述時間的定義及特點,我們可以歸結出「時間管理」其實是一種對「自我管理」而不是去「管理時間」。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對單位時間內的事件管理,離開事件的管理就談不上時間的管理。換句話說,「時間管理」就是我們在單位時間內決定「選擇要做什麼事」或是「執行什麼事情」的管理。不同的人在同一個時間,選擇要做什麼事的想法不同,因此所得到的結果也自然不一樣,就如:有人上班時間認真工作,有人混水摸魚;當有人選擇花時間進修學習,卻也有人花同樣的時間遊手好閒、不思進取;身為學生有人上課認真聽講勤做筆記,也有學生選擇翹課逛街或上課睡覺……。種種在同樣的時間對選擇做什麼事情的差異,也造就了每個不同的人生,有人功成名就,有人貧困潦倒;有人自信快樂,也有人失望懊惱。

因此,「時間管理」在於我們要能提升對於「自我管理」的覺醒,在自己的有限生命時間裡選擇做對我們及他人有意義的事情,將我們每天該做、想做的事情,以事情的「輕、重、緩、急」做明確的畫分與選擇,重要的及有意義的事,選擇多做、優先做,不重要及沒有意義的事,我們少做不做,自然我們的時間就能有效運用,使其更具意義及價值,甚至因為對事情有了明智的取捨,而騰出了更多時間來完成自己或許認為這輩子不可能完成的夢想,這不就是對時間管理最大的智慧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