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關鍵:遠離癌症惡病質

文/洪逸平(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 |2018.03.03
4098觀看次
字級
病人發生惡病質後,還是 以正常食物為主,並非一定 要吃營養品。圖/資料照片

文/洪逸平(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

談癌色變,但癌症並非絕症,只要接受正規治療,且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愉快心情、正常作息、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就能增強免疫力,成功抗癌。萬一出現厭食、貧血、體重減輕等惡病質症狀,只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仍有治癒的勝算。

記得還在當住院醫師時,每次跟著老師查房,總會聽到他問病人「有沒有吃飯?有沒有上大號?有沒有睡覺?」我當時常會想,為什麼經驗老道的醫師診察病人都只在意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後來自己開始照顧病人才逐漸發現,前輩的經驗是有道理的。其實病人的生活品質跟治療相同重要,只要病人能吃、能睡、不疼痛、能到處趴趴走、排泄順暢,這個病人的治療過程通常就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想辦法提升免疫力

治療後也要盡可能保持心情愉快、吃想吃的食物、去想去的地方。我有位病人現在還經常到處出國旅遊,一方面當然是化療藥物效果剛好對他有不錯的反應,但我認為他能維持正常作息、保持自在的心情,也是預後生活品質良好的原因之一。

近年新興熱門的癌症免疫治療原理,治療的取向也不在腫瘤身上,而是想辦法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壓制,進而讓T細胞醒過來攻擊內生的腫瘤細胞。但如果吃得不夠營養、作息不正常、心情憂鬱,造成免疫力低下,癌細胞自然又會找到機會攻擊。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最該做也最能做的,就是保持心情愉快與健康地飲食。至於該怎麼吃,可參考營養師的建議。

此外,在抗癌期間,仍要保持運動習慣,不僅可幫助維持住肌肉,也可降低癌疲憊的發生。如果是住院躺床,也可每日早、晚多次起身走動。癌症病人的肌肉流失速度快,平常人就算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久坐、久站,大腿肌肉也不會就此消失,但癌症病人經常才住院三、五天,雙腳就會開始明顯萎縮,摸起來感覺肉垮垮的。因此,要盡可能讓肌肉有活動、被訓練的機會,若走動困難,也可定時在床邊站或坐在床上,減少久臥;也可以盡量保持肌肉張力狀態,多少可以改善肌肉消耗的程度。

早期偵測營養不良

如想發現自己營養不良並盡早介入改善,平時不妨做些簡單的三餐飲食紀錄與體重監測。不用太仔細去測量重量,可利用單位或圖像式的方式來記錄。例如,飯量可用一碗或半碗,青菜半碗來呈現。

這個方式也可幫助醫護人員了解病患狀況。如果發現病患飲食份量太少,就可去尋找原因,例如是否因排便不順,或是止吐藥或止痛藥造成便祕、腹痛、味覺改變等。

若體重減輕,醫師可觸診病人肩膀、腿部、腹部的厚度,詢問活動力有無改變;有時也會抽血檢測病人的白蛋白、肌肝酸等。若發現減輕超過原本體重的5%(公式:平常體重減目前體重除以平常體重乘100%),最好要回診做進一步的追蹤檢查。

找出惡病質成因

當病人已經出現厭食、貧血、體重減輕等惡病質症狀時,治療的關鍵是找出引發的原因,一一擊破。由於惡病質的發生,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來自腫瘤細胞,要根本性地改善惡病質,第一步還是持續接受良好、有效的治療(當然前提是在病人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病患特別恐懼化療。確實,這些副作用真的不好受,但化療確實可增加病人存活率;如果化療對腫瘤有效用,不但各種不舒服的症狀會在幾周內慢慢消失,也可提升存活率,甚至控制癌症。

而且,現在已有很多藥物可緩解副作用造成的不適,以往在臨床上觀察到病人的不適症狀,現在其實都已經改善許多。至於其他間接導致惡病質的因素,像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腹瀉、嘴破等副作用,則依照不同情況,有不同作法。

對於灌食病人,或像食道癌病人做了腸造口,有時候會發生一灌食牛奶就腹瀉一整天的情況。病人不是不吃,只是根本無法吸收,尤其在進行化療或電療時,腸胃道也會神經質地收縮,進而影響消化。

這種情況可試著改變配方,例如將牛奶稀釋一半,或改換成已預先分解過的配方奶。這類配方通常已先將蛋白質與脂肪分解成胺基酸或脂肪酸,病人吃進去可較快速消化吸收。

進食速度太快也會導致病人拉肚子。若屬這類情況,只要改善灌食速度,讓病人慢慢把食物喝完,就可降低腹瀉發生率。可購買管灌用的幫浦來控制食物送進管路的速度,將餵食的時間拉長至原本的兩倍。

如果是正常進食的病患,在治療過程中表現腹瀉,常是因為疾病造成某種消化酵素的缺乏。例如有些胰臟癌病患,無法分泌胰臟酵素,吃脂肪類食物就容易拉肚子,排泄物表面還會浮一層油。我們通常會請病人補充胰臟酵素,並建議他控制油膩食物的攝取量。

先求有再求好

當出現惡病質時,通常代表病人難以實踐「均衡飲食、高熱量、高蛋白」的飲食方針。因此,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先求有,再求好」。

病人愛吃什麼東西就吃什麼東西,不要太錙銖必較。我們當然會鼓勵多吃蛋與肉類食物,但有時候,病人沒有食欲,可能是飲食上太強調少油、少鹽,食物變得毫無風味。

前陣子,我有一位老病患來看診,因為最近他的白蛋白降低了,食欲也不好,我便不斷叮嚀他要盡可能多吃一點。想不到病患一聽,話匣子立刻大開,他開始向我抱怨:「我太太每天都煮些沒有味道的東西給我吃,這些菜我吃一口就不想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死掉算了。」

原來家人自從他罹癌後,開始改變料理方式,為了追求「健康」,很多料理都刻意減少調味料,甚至改變了烹調方式。後來我跟家屬做了些溝通,建議他們可不必太苛刻飲食,畢竟「有吃進肚子的才是自己的,再好的食物,一口都不吃,也等於沒有」。

最好的「補品」

有些病人發生惡病質後,會開始想買各種營養品,我通常都會先跟病人說:「如果可吃正常食物,建議以正常食物為優先選擇,真的虛弱到什麼食物都吃不下時,才考慮營養品。」

這是因為相較營養補充品都是單一營養素,正常食物口感好,且含許多微量元素,其實反而可提供更優質的營養。

營養品則有幾個缺點:第一,多半昂貴,若經濟並不寬裕,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第二,這些食品雖常宣稱有國家級認證,但看不到來源、製程,難免有想不到的風險。第三,口感不太好,要是病人不愛喝,旁人一直逼迫,其實對病人也是一種壓力。

當然,並不是說我反對營養品,如果好吃、不貴、或是人家送來了,那服用也無妨。前提是,不因此影響正常食物的攝取量就好。

惡病質的營養支持原則:

◎ 每天提供不同的食物,可增加進食樂趣。

◎ 少量多餐,讓病人飢餓時,隨時就能拿到食物。

◎ 可找些高熱量又好喝的濃縮食品,如:濃湯、奶昔等。

◎ 提供容易吞嚥、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

◎ 鼓勵水分的攝取。

(摘自《勇渡波瀾的抗癌鬥士》,博思智庫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