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佛法與科學

文/陳復 |2018.02.26
1512觀看次
字級
佛法與科學的對話,並不只是一種學術專業,認識這兩者的高度整合,更有益於我們在生活裡修養身心,活出生命的喜悅。 圖/取自網路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夏允中教授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他很關注人的本性,常常問學生:「人如果會改變,改變的動能到底是什麼?能夠改變到哪裡?如何改變?人生的問題與困境應該如何解決?」允中老師覺得,傳統儒釋道文化都能回答這些議題,重點就在於要理解儒釋道文化中的「自性」。這有關於人的本質,並能解答「人會變成怎麼樣」與「如何變成更理想的人」。

何謂「理想的人」呢?允中老師認為,「理想的人」的生命應該充滿意義,沒有煩惱,身心常感覺非常快樂。但人通常不能如此,這是因為人有「我執」,以各種欲望餵養「我」這個肉身,導致求不得苦,就會變得不快活。允中老師覺得,人只要執著於「我」,就會被各種苦惱打中。然而任何「我相」,在空性變化的真理內都不能真實擁有,畢竟任何傷害,豈可打中虛空呢?因此,他這些年來提倡「無我心理學」,教導人減輕、甚至打斷欲望的修養辦法。

因此,我們共同響應黃光國教授的號召,提倡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有鑑於整個西洋心理學都是自我心理學,允中老師尤其希望能將佛法用科學的角度來詮釋,發展出與西洋文化不同的自性普世理論。他觀察到一個現象:為什麼同一種湯,媽媽煮的就比裝在罐頭裡的好喝?他覺得,這不只是心理作用(安慰劑效應),在許多文化中,咒語、祈禱或加持,都會將意念注入物質裡,使得食用者受到這些意念的影響。他希望,這些現象能獲得科學的證實。

允中老師覺得,意念影響水的結構、體外成長的細胞,以及生理學與人體健康等等研究,為心物影響現象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證據。於是他請幾位佛教法師持咒觀想二十二分鐘,對茶飲注入好的意念,並特別觀想菩薩來到現場。為了避免控制組的茶受到加持作用影響,除了將控制組的瓶裝茶放置在距離遙遠的房間內,並請法師們進行加持時,另外再對實驗組的瓶裝茶注入「此項加持作用的對象僅限於此批茶飲」的迴向意念,將兩批茶飲區隔開來。

接著,他請喝加持茶組與未加持茶組的兩組受試者,在第三天到第五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飲用一次六百西西的烏龍茶,並且連續七天,每天傍晚都填寫心情量表,到了最後一天,受試者還需要回答,他們認為喝的是有加持還是沒有加持的茶。結果,喝到加持茶的受試者中,相信喝到加持茶的受試者,比不相信喝到加持茶的受試者,有更為顯著的幸福感提升;而相較於飲用同樣來源卻未經過加持的茶飲,加持茶組受試者在飲用加持過的茶飲後,心情變得更好,幸福感也一樣有顯著提升。

允中老師表示,這反映出「生命無限」的概念,愛不只永不止息,其傳遞亦不受限於空間與時間,更反映出我們彼此間的互相影響;且佛法提供自性覺醒的修養途徑,其實有著遵循的具體辦法。他陸續將這些研究發表在國外的頂尖期刊,希望藉此讓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在修養心理學領域獲得開拓性的發展。而對於一般人而言,佛法與科學的對話,並不只是一種學術專業,認識這兩者的高度整合,更有益於我們在生活裡修養身心,活出生命的喜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