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文化認同 第四波美術館時代來臨

潘襎 |2018.02.13
753觀看次
字級

文╱潘
(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台灣面臨第四波美術館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趨勢乃是台灣經歷戰後六十餘年逐漸發展與演變,追求精緻文化的必然結果。台灣在四、五十年代,延續著美術為社會教育的基本政策,美術在社會上除了移風易俗之外,似乎尚找不到積極的角色。那時候,美術展覽活動僅只在於南海學園的社會教育館或者各地社教館內舉行,館舍隸屬於教育部。美術扮演的角色並不積極,誠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這種角色正是國府來台灣之後,處於動盪不知之際,賦予藝術或者文化的特定職責。敦睦人文,教化民心,成為社會教育館的功能。

到了六十年代以後,台灣各地區逐漸發展文化中心,美術展覽活動多了特定地域。文化中心以展示美術與設計為機能,配合演藝中心,成為台灣邁過人力密集產業時期,民間文化活力的來源。這種發展,使得美術展覽獲得更多在地滋養與發展可能性。到了八十年代,美術館僅只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省立美術館,最後成立的則是高雄市立美術館,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到一九九○年代之間,台灣在美術建設上,透過地域美術展覽逐步發展為國際接軌的趨勢。

台灣美術一度因為本土意識的抬頭,使得許多在地畫家從解嚴時期被忽視的狀態,漸漸獲得重視,前輩畫家的畫價不斷攀升,「台灣美術史」正式進入大學講堂,成為一門學習課目。但是與此同時,台灣美術卻也面臨瓶頸,因為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激盪,在地產業與產業外移的產業空洞化,台灣整體國力提升到極致的同時,支撐藝術產業的經濟開始向外傾斜,台灣美術的發展從蓬勃逐漸趨向萎縮。

台灣美術發展到一片榮景的同時,也呈現出危機。正在此時,大陸經濟逐漸崛起,台灣所擁有的競爭力卻也一步一步流失。這種危機之下,台灣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產業加值、提升競爭力的萬靈丹。一度國人將藝術與文創混淆在一起。

的確,台灣美術在此一階段,面臨複雜的國際競爭的混戰時期,所謂產品加值的泛工業設計或者產品設計,甚而說是包裝設計與文化深層的認知之間,缺乏可以連結的可能性,文化反省的聲浪再次出現。

去年開始,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建構台灣美術史的理念。美術不只是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凝聚國民文化認同與文化詮釋、論述的寶貴資源。因此,我們看到本世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故宮南院開館,意味著博物館在新時代的新角色。

至於美術館的籌建工作,則由台南市美術館領軍打開建館浪潮;往後將會有台中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立美術館的籌建。台南市美術館在賴清德擔任市長期間排除萬難,透過行政法人精神來籌備,經歷七年多努力,將於二○一八年年末開館,啟動台灣第四波台灣文化建構運動的機關車,可以說是工業4.0年的翻版。美術成為創造嶄新文化、凝聚國民認同的核心精神。這波的美術運動發展,將會成為台灣文化創新邁進的根源性力量。美術不是成教化與助人倫的消極角色,美術將成為創新與扎根的最根源力量,展新的文化認同與自信心將由此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