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泥人張世家 200年匠心 開一店守一生

文╱記者郭方達、張曉輝、尹思源等 |2018.01.20
1694觀看次
字級
「一店一坊」的經營模式,是「泥人張世家」所沿襲的傳統,而且堅持純手工製作。泥人張美術館副館長李丹說,「我們認為只有匠人自己親手精心做出來的,才能稱之為工藝品,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圖╱新華社
「泥人張世家」泥塑作品〈關公〉。 圖╱新華社
「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為作品塑形。 圖╱新華社

文╱記者郭方達、張曉輝、尹思源等

當清晨的陽光掃過石磚鋪成的長街,迎風飄揚的金邊紅底大旗上繡著五個大字——「泥人張世家」。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宮北十一號的這家老作坊,記錄了泥塑技藝近二百年來的匠心傳承和匠藝堅守,也見證了新時代下這一「指尖上的藝術」所煥發的新生。

泥人張寫傳奇


走進「泥人張世家」的門店,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中國傳統的木製燈籠下擺放的是數十件活靈活現的泥塑作品,從古典的鍾馗、關羽到白求恩、八路軍戰士等,不同時代題材的作品栩栩如生。

店內的牆壁上所掛的是「泥人張」六代傳承人的肖像,從初代「泥人張」張明山,其子孫承襲其業,藝傳六代,現已成為著名的彩塑藝術世家。

「泥人張」彩塑藝術突破了中國傳統陵墓雕刻和宗教雕塑體系,其高度的寫實技巧,對現實生活的廣泛表現,開拓了市民藝術的新風,代表了清末民初時期民族雕塑藝術的一個高峰。

泥塑藝術是中國悠久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發展至清代乾隆年間,有了專業的彩塑藝人,彩塑也日漸發展,形成了久負盛名的民間彩塑藝術品。天津泥人張就是這一時期升起的一顆藝術明珠。

「竹馬鳩車不倒翁,太平鼓子鬧兒童。泥人昔說鄜州好,可似天津樣樣工」。這是出於清代詩人(西元一八二四年)崔旭《津門百詠》所描繪的天津泥塑當時的盛況。

張明山,生於一八二六年,祖籍浙江紹興。張明山的父親張萬泉本是浙江地區一名小小官員,後流落到天津。他利用磚窯粗製一些小的泥碗和小動物售賣,以此為生。就這樣,張明山從小隨父親學會了泥塑的手藝。

那時的天津已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商業、貿易發達,流行趕廟會,常有外台戲,多由名角演出。張明山常躋身其間觀察人物、服飾。

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介紹,「如果說到張明山真正的名揚四海,這個應該和他當時做的一些京劇名伶的肖像有關。其中最著名的比如說余三勝。」

道光、咸豐年間,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並稱「梨園三鼎甲」。他到天津演出時,可說是萬人空巷。很多人爭相為其畫像,但都著重強調其面部特徵,刻畫其額頭的三道皺紋。

張明山另闢蹊徑。他也做了一尊余三勝的肖像,但不刻意突出這三道皺紋,反而是以余先生的做派、演出時的表情來讓人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個活的余三勝。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日《大公報》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紀念張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過在觀戲時,即以台上角色,權當模特兒,端詳相貌,剔取特徵,於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終,而伶工像成;歸而敷粉塗色,襯以衣冠,即能絲毫不爽。」

張明山從此揚名。因「技藝高深、觸手成像」得藝名「泥人張」,那一年他只有十八歲。

作家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一書裡寫道:「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國際上享盛譽

「泥人張」彩塑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早在一九一五年,張明山創作的彩塑作品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泥人張」第二代張玉亭的作品也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

但在連年戰爭和動盪的時代,這項藝術幾近凋零。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戰禍饑荒,民生凋敝,許多民間藝人處於饑寒交迫的困境,「泥人張」也不例外,張明山後代迫於生計紛紛改行,只有張景祜一人捏點簡單易賣的泥人維持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間藝術,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二○○六年、二○○七年泥人張彩塑先後被國務院和天津市政府列入首批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我們在天津的古文化街店面是『泥人張世家』唯一的銷售店面。」泥人張美術館副館長李丹向記者介紹說,「與之對應的我們也只有一家繪塑老作坊生產相關的泥塑作品。」

「一店一坊」的經營模式,是「泥人張世家」所沿襲的傳統。「透過以一家作坊生產的工藝品供應一家店鋪進行銷售的方式,『泥人張世家』保證了所產出的工藝品的品質。」李丹強調。

據了解,作坊每年的產量並不固定,但大多維持在數十件上下,這主要是因為一件泥塑作品需要經歷塑形、晾乾、燒製、上色等複雜步驟,從塑形直到最終完成所需要的製作週期一般為三個月左右。

「純手工製作是我們一直堅持並將永遠保持的原則。」李丹說:「我們認為只有匠人自己親手精心做出來的才能稱之為工藝品,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是現任作坊坊主,也是泥人張美術館館長,他本人對於這種沿襲下來的經營形式十分贊同:「我希望透過這種堅持,傳遞傳統手工藝的精粹與藝術理念。」

「開一店,守一生。」張宇對記者說。

天津文化名片 九成作品銷往歐日

距離門市僅數百步之遙的通慶里的泥人張美術館,記者見到了正在專心創作的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

張宇繼承了「泥人張」的美譽和技術,同時開始了泥人張的經營事業。身為藝術世家的長子,張宇六歲就開始學習泥塑,十幾歲的時候接受了美術中學正規教育,非常系統地學習了美術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一九九六年,剛滿十八歲的張宇接過了泥人張世家的擔子,開始了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的使命,開設了「泥人張美術館」和「泥人張世家專賣店」。

做工精緻韻味悠長

這座美術館囊括泥人張五代人的精華作品,既有張明山十三歲時的作品〈蔣門神〉,也有第二代張玉亭的代表作〈賣糖堆兒〉,這些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古色古香的展館,配合著韻味悠長的泥塑作品,歲月的輪迴與時代的變遷悄然融入觀眾心中。

天津西郊草木豐盛之地三尺以下的紅色黏土,這是張家百年泥塑的根源。黏土取來之後需要摻入棉花細心反覆捶打使黏土「熟製」,之後再窖藏三年,黏土的可塑性才能夠發揮到極致。

「在我祖父乃至更早的時候,老作坊兩天的銷售額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張宇告訴記者,「但如果我們現在把每一件作品都定高價,一來和我們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泥塑的初衷不符;二來也會被認為是炒作。」記者觀察發現,目前「泥人張世家」所銷售的泥塑作品定價主要都在人民幣數千元到萬元不等,進店詢問選購的遊客也不在少數。

「相比較一些旅遊紀念品或者奢侈品,我覺得這種做工精緻的中國傳統藝術品更值得收藏。」來自廣東的王先生向記者坦言,「一個中等大小的泥人也不過千元,絕大部分喜歡的家庭都能消費得起。」

培養年輕的工作者

「泥人張」早在上個世紀便已享譽海外,約九成的作品最終都銷售向歐洲、日本等地,在當地也受到了藝術品收藏家以及民眾的廣泛喜愛。「我們希望新時代也能作為一張名片,讓全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泥塑,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李丹說。

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泥人張世家」積極進行著品牌塑造與推廣。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大學設立了由張宇本人授課的泥塑手工藝選修課程,他也以師徒的傳統方式,培養年輕優秀的泥塑工作者。張宇表示,希望透過重視年輕人的「文化話語權」來完成傳統手工藝在年輕一代中的形象塑造。

同時,老作坊也有了第一位外籍員工達妮婭,她來自俄羅斯,畢業於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早在一九九○年代,俄羅斯便印製了以第二代「泥人張」張玉亭著名作品〈鍾馗嫁妹〉為主題的郵票。「俄羅斯很少有一個家族幾代傳承的手工藝品牌,我希望能夠將泥人張推廣向俄羅斯。」達妮婭說。

來自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的訪問團也專程到作坊了解泥塑藝術,雕塑專業的加藤可奈教授表示,他十分喜愛這種藝術形式,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學習機會。

塑與繪的巧妙的結合,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實而有力的生命,使人們在一般中看見美,在枝節、片段中看到無限。如今,泥人張已經成為天津文化名片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