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 1 卡爾洛普 打造雞犬相聞的新城市風貌

文/楊慧莉 |2018.01.20
70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的世界很快就成為明日的黃花。處於變動的年代,掌握趨勢備顯重要。即日起推出趨勢人物系列,希望透過此系列報導,有助讀者察覺時代脈動,了解未來食衣住行等各方面可能的發展樣貌。首度登場的是卡爾洛普,他提倡新城市主義,在他的見解下,多年前即已時興的都會人往郊區發展的生活模式,事實上弊端叢生……

蔓 生 隱 憂
新城市主義先鋒


彼得.卡爾洛普(Peter Calthorpe, 1949-)是以舊金山為基地的建築師、城市設計師和規畫師。

他出生於英國倫敦,成長於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市(Palo Alto),曾念耶魯大學建築系,不過由於無法認同幾位如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等後現代主義建築師「憤世嫉俗」的理念而輟學,另闢蹊徑。

區域感勝於一切

即便如此,上個世紀七○年代擔任耶魯建築系主任的後現代建築師摩爾( Charles Moore )的一席話,卻深得卡爾洛普的心:「現在別再討論空間問題了,重要的是區域感。」

區域感,正是卡爾洛普後來事業發展的中心思想;他希望透過建築和基礎設施的設計,營造出一種兼顧環境、文化和社會性的區域感。

後來,卡爾洛普幸運的獲得建築師萊恩(Sim Van der Ryn)和時任加州州長布朗( Jerry Brown)的都市規畫邀約,前往沙加緬度市一展長才;並於一九八六年與萊恩出版《永續社區》( Sustainable Communities)一書。

九○年代初期,卡爾洛普發展出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的建城理念,此理念詳細陳述於其著作《下個美國大都會:生態、社區和美國夢》(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中。

郊區化非世人福

一九九二年,卡爾洛普與其他建築師創辦「新城市主義大會」(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推動永續建築新做法。事實上,新城市主義是他生涯發展中的重頭戲。

上個世紀八○年代,新城市主義運動興起,卡爾洛普即是新城市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此思想因「城市無限蔓延至郊區,導致城市空心化的問題」而起。

對卡爾洛普而言,在都市的故事裡有個壞人,那就是「蔓生」,即城市無限往外擴張,人們紛紛移往市郊,破壞城市原有的完整結構、文化脈絡,也打破鄰里和住區結構。「都市蔓生的最大特性就是隔離,阻斷人際間、人與自然的聯繫……當各種互動不再發生,就無法成就偉大的都市,讓社會欣欣向榮。」

洛杉磯轉型成功

為了對付城市蔓生的問題,卡爾洛普的工作團隊曾做過都市發展情境模擬。他們以加州為對象,假定二○五○年時有一千萬的新成員加入後會是何種景況。主要是兩種情境。一種為蔓生式的發展:跟過去差不多,有購物中心、功能單一的街區、辦公園區;另一種為緊密式的發展:有郊區常見的輕軌運輸系統、有方便步行的社區、低樓層而可綜合性使用的建築環境。

結果,兩種情況相較之下,不管在土地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家庭開支、醫療等方面,後者均勝出。因為後者密集而整合性的空間利用,土地消耗相對較少;因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自然減少碳的排放量,也省去油錢,減少家庭開支;當空汙不再嚴重,自然也有利於都市人在戶外行走或騎單車,有益於身體健康,減少醫療費用。

透過此情境模擬,洛杉磯終於決定轉型為一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都市,也慢慢落實成為一個綜合性而可讓人輕鬆散步其中的都會區。

明 日 之 城
重拾舊社區美德


關於一個好的城市設計,卡爾洛普曾於受訪時表示,「簡而言之,就是好行走,可以在都市裡隨意逛逛走走,自在而安全。」

他的城市設計理念帶點復古式,「覺得應該要回歸傳統的城市設計原則,雖非讓爸媽時代的柑仔店重現,但要滿足人對街坊鄰居守望相助的需求。」

洛杉磯社區後來之所以轉型成功便在於,人們把最不想要的車道變成大眾運輸系統,以及加進多功能開發區,不僅滿足新的住屋需求,周邊有舊街區環繞在外,讓人逛起街來更有趣、更好走。

新城市擴及海外

卡爾洛普走訪他地,在中國也看到城市蔓生的問題。中國在快速高度發展下,市郊建造了許多超級小區,裡頭住了數千戶,卻是門戶緊閉,互不相識,社區內也沒有商店,很無趣的環境;此外,不管周邊鋪造多少連結都會中心的環線道路也解決不了塞車問題,更不用說因汽車滿街跑而製造的空汙問題。

後來,卡爾洛普在其中一個社區發現,有人在自家車庫前開商店,以此獲得本地化服務。他認為,人們希望社區更便利、更美好的需求就在那兒,只需要讓城市規畫者和政治家意識到此需求即可。

事實上,卡爾洛普的工作團隊已受託在中國一些城市測試城市蔓生的替代方案。結果,重慶一處約四百五十萬人口的新開發區,有個投入大筆資金建造出的大眾運輸系統,因合理分布,可讓人下了車後步行至工作場所。另外,工作團隊也引進綠化觀念,並打造許多小區塊,裡頭約住有五百戶人家,街坊還有商店,讓人有地方可逛。

建立人性化社區

歷經多年的職場生涯,卡爾洛普認為,打造一個理想的都市有幾項原則,包括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觀、歷史和關鍵性農業,有各種年齡層和收入水平的住戶,土地使用上趨向綜合性,好行走,有自行車道、便捷的轉運系統等。

以上幾項原則目前已為中國高層所接受,並準備予以落實。他相信,這些原則在其他國家也適用。

過去的城市規畫太重視開車者的權益,但卡爾洛普覺得這超級不合理:「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車,何以百分之百的街道要讓渡給汽車使用人?把百分之七十的街道還給無車階級,讓大眾捷運系統為每個人效勞,人人都可騎車、行走,豈不是更好?」

在他的新城市規畫裡,不難看出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如何打造一個兼顧自然、歷史、經濟和社會性的人性化社區,讓居民對社區有歸屬感,才是他追求的目標。

一 舉 數 得
減能省碳救地球


上個世紀七○年代,卡爾洛普開始投入建築生涯時,極力推動研發太陽能等生態環保技能。但如今多年過去,他改變策略,因為他發現與其在這方面省錢不如省下開車的錢,且重點在社區的整體完善規畫,而非引進和運用新的科技。

無人駕駛車不OK

除了不再催生太陽能的發展,卡爾洛普也對時下的無人駕駛車發明戒慎恐懼。有人說,無人駕駛車或俗稱的電動車,可以讓車主於行駛期間閱讀或小憩,不是很棒嗎?但卡爾洛普卻持保留態度,原因在於:

首先,一旦有更多電動車上路,交通就會變得更壅塞;二來,電動車如為私人所擁有,就會被當作長途旅行的工具,如此一來,城市蔓生的問題又會死灰復燃。

「重點是步行、騎車和轉運,這些才是城市和社區蓬勃發展的關鍵。把人放進私有的車廂空間裡,不管有沒有人在駕駛,都搞錯了方向。」卡爾洛普再次重申城市理想的交通做法。

而當他想到有人甚至想把電動車拿來當作跑腿工具,像是讓一輛無人駕駛的車到麥當勞的得來速點餐,就不寒而慄。

偉大都市的樣貌

而今,氣候變遷問題甚囂塵上,人口激增,卡爾洛普深感現代人身處複雜的情境,理想的城市規畫也因而更勢在必行,因為「氣候問題其來有自,主要取決於人們的生活方式」,最顯而易見的狀況便是,汽車被當作主要代步工具時所造成的空汙問題,而氣候變遷的主因正是空氣中的碳排放量過多。

不過,僅單一解決氣候問題,卡爾洛普認為,並不足以拯救人類,畢竟人類的福祉不只在於環境問題,社會福利、經濟活力、人際間的交流互動等都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對卡爾洛普而言,限制城市邊界,建立一個有人情味、便捷可散步且多樣性的社區型都市,才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他深信,這種符合人性的社區也一定會為大眾所接受,也應該是任何一個偉大都市該有的樣貌。

近年來,台灣各城市的發展和規畫似乎也朝卡爾洛普的「新城市」理想邁進,像是有便捷的大眾捷運系統,更多的行人和腳踏車專用步道,而許多較晚發展的社區綠化運動也做得很成功。只是都市蔓生的問題似乎也隨著捷運線愈蓋愈長而顯露出來。該怎麼做?考驗全體市民的智慧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