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創作原則 李武望:做真實不說教、能賺錢的內容

 |2018.01.13
79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二○一五年九月,從湖南衛視辭職的李武望成立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準備拍攝《了不起的匠人》。那時,《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沒有播出。接受陸媒《環球人物》記者專訪時,李武望說:「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確定了要做微紀錄,短視頻。傳統紀錄片五十分鐘的長度,繁多的轉場,冗雜的信息,已經不適合網際網路時代的閱讀語境。」他說節目的Slogan是:「世界向前,我們向上」,在這個網絡泛娛樂的時代,想用實力作出更有內容的節目,倡導更純粹的生活方式。他認為,「慢」即是「快」,看似快節奏的生活,其實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慢。多少人在城市找不到方向,渾渾噩噩地奔波勞累,幾年過去仍一事無成。

他想介紹的匠人不是那種苦心孤詣型,「第一要破除大家對匠人那種苦哈哈、需要被救助的刻板印象,我們要找到非常有生命力的人,例如景德鎮陶藝家董全斌,他住在一個小別墅,每天做陶,白天送孩子上下學,晚上跟朋友聊天、喝茶,非常非常愜意,收入並不比在北京工作的人低。」他說,從工業設計師這樣一個手藝門外漢轉型,董全斌只花了四年時間,就作出了需要提前兩年預定的作品。

嚴格要求每個畫面

由於每一集的紀錄片只有短短十幾分鐘,因此,看似不經意的畫面,其實背後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編導們花上十幾天進行溝通、策畫、拍攝,白天做採訪,晚上寫腳本都是家常便飯。他還規定拍攝團隊,畫面不能老氣、要有電影的畫面感、要在十幾分鐘內把人物面向立體化,廢話少說,不要浪費觀眾時間。

李武望說:「我們不喊口號,口號完全沒有價值。我們只是講故事,娓娓道來。我們用年輕化的切入點,用平行視角,不去說大道理,而是用故事去打動人。」記者問他,要如何才能打動人?李武望說:「細節。」

李武望將紀錄片和電子商務結合,透過拍賣的形式實現,是很創新的形式。但也有網友認為觀看視頻不斷跳出的廣告干擾視聽,指責「活生生把紀錄片拍成了廣告片」。李武望說:「我們的微紀錄就是為了打動觀眾,讓他們接受這些手工藝品,並願意購買、使用,這些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很多匠人有這個意識,卻不知道怎麼做。我們提出這個觀念時候,他們都非常支持。有人說我們太商業化,但一個公司不盈利,怎麼持續發展?我們怎麼繼續把好作品呈現給你們看呢?」

拍能賺錢的紀錄片

據了解,《了不起的匠人》在初期籌備時就得到品牌獨家冠名,公司有了盈餘,「市場需要好的產品,觀眾需要好的作品,這是不變的道理。」李武望說,網路大數據幫助他們精確地定位觀眾,目前的觀眾群主要集中在十九到三十歲,大學以上學歷,月收入人民幣一萬元左右(約新台幣四萬六千三百元)。「我們聚焦在這部分人群,線上線下都開展了很多互動,就是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他們,更好地為他們創作精良的內容。我很反感人家一聽說我拍紀錄片就說『好有情懷』,潛台詞是『賺不到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